打印
[产品供应]

厦门工博会:工业机器人迎来春天 自主研发核心部件出现信任危机

[复制链接]
474|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anjie888|  楼主 | 2017-5-8 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月中旬,2017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台交会如期举行,工业机器人成为本次展会的重要关注点。继产品去库存年份结束之后,各制造商表示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明显回温,但这是基于核心部件为德企、日企提供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产品仍受质疑。
    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订单增多
    “6000台设备!”这是赖伟军刚刚得知的一个北京订单的订购数量。赖伟军是北京精雕集团福州分公司的工程师,公司生产能为客户提供小刀具铣削、钻削、磨削等工艺的自动化机器人。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装配自动化机器人展位上,一个上午的时间,业务员手中客商联络表已经密密麻麻填写到了第五页,这种现象在展会当中并不少见。
    观望了一年之久的厂家终于开始出手了。赖伟军说,去年国家“去库存”导致很多厂家减少生产,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变小,公司设备卖得少,但今年开春以来,对于设备的需求一下子爆发了。此刻,这种回暖的热流正弥漫在整个工博会的展厅。感受到这股回暖热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其需求方涉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IT产品、五金机电、卫厨家居等行业。
    机器人制造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机器人产业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新型产业。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在4月2日举行的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现状:第一,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市场份额,仅日本的发那科、日本的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和瑞士的ABB四家国外机器人制作巨头就抢占了国内约65%的市场份额;第二,由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大部分处在做系统集成的阶段。
    自主研发产品受冷落
    一位带有江浙口音、老板模样的人停在了一个正在进行焊接工艺展示的智能机器人展位前,他指着正在运作的机器人询问该厂家业务员小陈:“这些部件是日本进口的吗?”——这个相同的问题,他已经对着不同展位问了不下十遍。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掏出名片夹,与小陈交换了联系方式。在这位老板看来,这种对于“日产”的追逐并不是崇洋媚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品质的考量。
    目前,核心部件依然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弱点。业内将机器人产业链分成三个层次:上游是相当于机器人“大脑”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机和控制系统;中游是机器人的“身体”,即其他运作部件;系统集成商则位于下游,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
    在吴宏鑫看来,目前,国内企业在核心部件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日系、德系匹敌,难以被用户信任。而对于“中国制造”技术的不信任,已经给本土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带来压力。一些打出“自主研发”旗号的机器人展位上,交换名片的访客寥寥无几。在送走一位驻足不过20秒的潜在客户后,该企业工程师小林有些自豪又有些辛酸地说,公司的机器人部件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但很多人并不买账。他认为,相同功能的机械手臂,国产的能比进口的便宜7-8万元,性价比很高;质量上,虽然与进口机械手臂有一定差距,但完全能满足国内大部分企业的需求。
    拥有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赚取着超额利润。下游的系统集成商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这样的发展会持久吗?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一些企业仍然没有停下自主研发的脚步。十年后,整个世界的工业体系将会变革,很可能都会采用机器人自动化去完成。不咬着牙进步,就会被淘汰。
    在工业领域不被信任的不止机器人这一行业,大到汽车,小到五金件都存在这个问题。比亚迪尽管开进了欧洲、美洲和日本等地域,但国内顾客在购买汽车时还会有所顾忌;接线端子也走出国门,并且采用了最好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但许多大的采购商还是倾向于菲尼克斯、魏德米勒这种国际品牌。这种现象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许并不少见,应对信任危机的办法唯有提升产品质量,用质量和服务赢得口碑。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

主题

60

帖子

1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