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这个“硅控效应”是个什么东东,是不是可控硅效应的笔误?

[复制链接]
1526|5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theling|  楼主 | 2017-7-11 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铝多余物诱发银离子迁移导电——火箭出故障的原因?

军事印象
百家号|07-10 11:41
关注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接连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通讯试验卫星。由于是刚开始开发这类大容量通讯卫星,因此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

技术人员详细查看故障前、故障中、故障消除时的遥测数据,并和正常值相比较;查找故障时星上其他电子仪器有无异常现象;认真审查电路设计有没有临界点;认真清查所用的元器件的质量有没有疑点等等。
中方在地面设计了模拟试验方案,在各种条件下做了大小上百次试验,历经了几个月的时间,试验不仅重现了故障现象,而且证实故障产生的原因是C575在过量信号的干扰下,发生了“硅控效应”。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长征火箭发射国外卫星失败的例子,更是惊心动魄。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网站报道,1992年3月22日,长征二号E第二发火箭发射“澳星”时,火箭已经点火,发动机喷出棕黄色的火焰后,火箭却没有升空。

在请示领导和火箭总师批准后,技术人员拆卸了程序配电器,果然在第四接点熔合粘连的触点处发现了铝元素,并在四、五接点(下**处)上发现了许多飞溅的铝颗粒,捕捉到铝质多余物存在的客观证据。
当时国家给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只有72个小时,对故障点进行表面分析,甚至找来热物理专家分析高温下形成银离子的可能性,银离子流密度、迁移的银量,对故障孕育和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最后在理论上验证了“铝多余物导致银离子迁移导电”问题模式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因此,最终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射澳星失利的重大故障原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铝多余物诱发银离子迁移导电”。但是这13个字,却需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大批科技人员长达18天的昼夜艰苦工作。

相关帖子

沙发
linqing171| | 2017-7-11 13:33 | 只看该作者
看着前半句过量信号,感觉像可控硅效应。
楼主有没有此文件的更详细归零文档?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chunyang| | 2017-7-11 17:43 | 只看该作者
闩扣效应。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mcu5i51| | 2017-7-12 09:01 | 只看该作者
LS不是叫闩锁吗,还是有多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
atheling|  楼主 | 2017-7-13 17:28 | 只看该作者
linqing171 发表于 2017-7-11 13:33
看着前半句过量信号,感觉像可控硅效应。
楼主有没有此文件的更详细归零文档? ...

怎么可能有归零文档?那不是公开的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
atheling|  楼主 | 2017-7-13 17:29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记者笔误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

主题

175

帖子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