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市场活动]

真庵道人•李灵仙

[复制链接]
245|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秋向萍|  楼主 | 2017-8-7 1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灵仙(1426∼1512) 名来仙,字灵仙,号凝真子,山东昌邑人,全真教龙门派传人。李灵仙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体弱多病,后开始研习医术。医术大成后隐居鹤山,受武当派掌门张三丰点化,开始修习道法。李灵仙博对全真道和恬淡虚无、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都颇有研究。且精通医学,医术高明,擅长治疗骨疾,被民众誉为“神医”。

李灵仙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体弱多病。常年接触各种药材的李灵仙对于医术产生了好奇,时常向给自己看病的孙大夫讨教医药相关的问题,孙大夫看他头脑灵活,又有心思学习医术,便收其为徒。十三岁那年,李灵仙随师傅到临镇出诊,第二天方归。次日中午回到家中,李灵仙发现家中遭遇盗匪,全家死于非命。重大变故让李灵仙当场昏厥,在被孙大夫救醒后。独自在院中跪了三天,三天后起身而去。

受张三丰点化 修习道法

多年后 在鲁东一带出现一名医术高超的年轻“神医”,谁人也不知其名讳,大家只知道这位“神医”对于骨疾的治疗堪称一绝,无论多么严重的骨关节疾病都能妙手回春。这位“神医”便是李灵仙,后来他来到鹤山,见这里风景秀丽,灵气十足,便开始在此隐居。前往崂山布道的武当派掌门张三丰路过鹤山,受到李灵仙的热情款待,张三丰见李灵仙品资上佳,便收其为徒,教授道法。李灵仙道法习成后在鹤山创建遇真庵,并潜心修炼,悟道成真。

百姓感念 尊为真庵道人

李灵仙虽然隐修于鹤山,但是名声在外的他还是很快被有心人发现,人们在知道那位治骨病的神医在鹤山之后,纷纷前来遇真庵。一时间让这清净的遇真庵香火鼎盛起来。对于前来治病、求学、道谢的人。李灵仙也是来者不拒,有病治病。对待求学的也是倾囊相授。由于大家都不知道李灵仙本名,所以都称呼其为真庵道人。

中年的李灵仙在一次下山云游期间,遇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徐复阳。见其可怜便带回遇真庵精心护养,李灵仙深明医理,知徐复阳瞽目的原因是肝气过盛、郁结冲目所致。于是一方面教以道理.以内功舒其气而磨其性;一方面调以药物,结合外功锻炼,泄其火而健其魄,数年后,使他双目复明。复明后,徐复阳遂在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中面壁9年,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入主崂山,创全真教“鹤山派”。

皇帝诏赐紫衣 加号“凝真大师”

李灵仙博学长识,持戒精严,对全真道和恬淡虚无、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都颇有研究。他精通医学,医术高明,擅长治疗骨疾,被民众誉为“神医”。皇帝明宪宗念其在医术及道法方面皆有大成,诏赐紫衣,加号“凝真大师”。
善歧黄而为内外医,对诸医不能治的危重患者,经医治无不起死回生。
晚年的李灵仙终觉自己的寿数不多,便开始了最后一次云游,途径崂山时,年老体衰的他再也走不动了。在徒弟徐复阳的安排下,住在了崂山太清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李灵仙把自己的毕生心得著成了两本医书,分别是《太清正骨术》(又名崂山正骨术)和《十三骨疾论》,供后人研习,正是这两本书,让崂山的道医文化在中医治疗史上大放光彩。自成一派的道医文化,在行医实践中为更多的百姓解除病痛。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

主题

2

帖子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