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3D虚拟环绕立体声技术推介

[复制链接]
楼主: sherwin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21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herwin 于 2010-8-28 16:49 编辑

19# chunyang

嗯,多谢大哥的指点!

昨天我去参加了他们的现场展示会,的确效果相当不错。当然,我自己的耳朵比较烂,听不出个所以然来,都是听现场嘉宾的评述,基本一致认为,确实效果不错,远较SRS要好,比杜比也不逊色(略差一点的是空间定位方面,因为毕竟是虚拟的,不能跟真实的环回立体声相比,他们自己也承认只能做到80%的立体效果)。但是最出众的地方是,只是依靠普通的模拟立体声即可完成其功能,完全不必依赖杜比音源——也即chunyang大哥所说的,规避了音源支持障碍

经过了解,基本上明白了他们的技术原理,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将音频信号AD转换,然后通过DSP进行处理加工,主要包括全频段的线性均衡(频域处理)和局部的相位调整(时域处理),最后DA输出。
其中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是他们的声学模型,这是根据人耳的生理特性总结出来的规律,需要数十年的基础研究积累,非国内企业能够做到的。其实杜比也是走的同样的路子,只不过他们做的更早更成功而已,呵呵。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2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16:55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市场定位问题,目前他们已经有所调整,也打算切入中低端市场,故此,他们大幅下调了软件授权的费用(单个Lineses可以做到1美元以下,视总量而定)。

最早在7月份我采访谭博士的时候,他很坚定的说是要走高端路线的,现在出现这么大幅度的转换,我猜可能之前他们也没想的太好,一直还是在市场摸索的过程中。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诸多厂家的交流之后,才有了比较清晰的市场定位,呵呵。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总得有个过程嘛,呵呵。   ^_^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3
李冬发| | 2010-8-28 17:1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一来,那个声音基本没法听。
这东西就只能放在大众市场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4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17:4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一来,那个声音基本没法听。
这东西就只能放在大众市场了。
李冬发 发表于 2010-8-28 17:15


请教楼上,此话何解???   :o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5
Siderlee| | 2010-8-28 18:08 | 只看该作者
音响   羡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6
chunyang| | 2010-8-28 18:09 | 只看该作者
80%的杜比效果,那走高端路线必然失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谭博士现在面对现实了。
走低端路线,该方案也有个问题——成本太高,AD/DA环节就不便宜,保真度越高越贵,再加上DSP……悬!进入低端市场不能指望采用专用的AD/DA,应直接面向数字音源,然后最多用低端ARM级芯片或嵌入式DSP核运算处理后再一步还原,硬件成本+软件授权费不能过于明显的提高播放器的成本,或者走PC平台,用于网游、网络音频等靠收授权费赢利,但这条路也不容易啊,从21楼的信息看,其数据处理工作量不会小,也许,剥离技术核心进行转让才是唯一生路。
隔行如隔山,谭博士怕是过于乐观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7
sim-happiness| | 2010-8-28 18:27 | 只看该作者
帮忙 顶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8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21:32 | 只看该作者
26# chunyang

大哥此言有理!我回头跟谭博士聊聊去。

说明一下:AD不是必须的,系统本身是可以直接接收SPDIF信号的。而DSP也只是目前的选择,今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去做专用IC的,目前只是量还没起来所以不能这么做。
至于说80%的杜比效果,是专指空间声场定位这一点而言,其他方面,诸如音质、音色处理等等,应该不逊于杜比。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9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21:33 | 只看该作者
27# sim-happiness

多谢这位朋友!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0
chunyang| | 2010-8-28 21:53 | 只看该作者
低端市场方面,傻文不妨建议谭博士尝试定位于超薄书架式数字音响、高端电脑多媒体音箱、随身流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手机和掌上游戏机等,做芯片或干脆转让、授权核心算法都可以。其实俺觉得,对虚拟空间定位最需求的应该是游戏,创新就在这方面有很多尝试,做一下对比看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1
sherwin|  楼主 | 2010-8-28 22:19 | 只看该作者
30# chunyang

嗯,多谢大哥的好提议,呵呵!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2
李冬发| | 2010-8-28 23:41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一被处理就有机器音。你听听MP3,机器音是很重的。听的时候很不舒服的。
很多高保真的机子,仅是2+0或2+1的。除非你音源就是5+1或7+1,并使用无损打包。要是非要从2+0的碟子变成5+1或7+1,那个音质不可能好到哪去。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3
chunyang| | 2010-8-28 23: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不错。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4
PowerAnts| | 2010-8-29 00:00 | 只看该作者
MP3的“机器音”并不是数码噪声,缘自MP3的有损压缩,并且MP3是低端货的代名词,DAC的模拟部份不会下重手,而且产品设计人员的布线水平大多数也不高明,难听是在所难免的。
CD也是经过模-数,数-模两次变换的,虽然比不上高端的唱片(其实高端的唱片播放几次后,就会因为音纹磨损,音质就打折扣了),但也是相当的捧了。
3D合成,是一种音效,并不是高保真,电吉它上还要装一个失真发生器,不同的失真有不同的音效。
话说回来,喇叭的失真是最大的,不同群体也有不同的偏好。
以俺来说,俺有时喜欢安静、轻柔的音乐,别人听的士高俺觉得吵人,有时又喜欢听爆棚的,有人放古筝俺又觉得不死不活的,真是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5
xwj| | 2010-8-29 00: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32楼武断了,建议你先去听听320kbps的MP3、或者DTS再说:)


不过呢,我也不看好LZ所说的东西,21楼“规避了音源支持障碍”的说法更是错的厉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6
李冬发| | 2010-8-29 00:06 | 只看该作者
CD音质不如高端的唱片是缘于44.1kHz的采样频率。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7
李冬发| | 2010-8-29 00:0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CD音质已经接近听力上限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8
PowerAnts| | 2010-8-29 00:11 | 只看该作者
采样频率44.1khz已经够了,人耳听力上限20khz是正弦波,并不是方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9
xwj| | 2010-8-29 00:15 | 只看该作者
RE 蚂蚁:
话说回来,喇叭的失真是最大的,不同群体也有不同的偏好。
以俺来说,俺有时喜欢安静、轻柔的音乐,别人听的士高俺觉得吵人,有时又喜欢听爆棚的,有人放古筝俺又觉得不死不活的,真是怪
PowerAnts 发表于 2010-8-29 00:00


强烈赞同:喇叭的失真是最大的。

至于听音乐,其实音乐代表的就是一种心情,有时怕吵,有时激昂,有时宁静,有时烦躁...
“有时又喜欢听爆棚的”,这是因为你的心需要热烈;
“有人放古筝俺又觉得不死不活的”这是因为你的心不静,当然,更可能是别人的古筝本来就确实弹得要死不活:)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0
PowerAnts| | 2010-8-29 00: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则上40khz就够了,但CD的前身家用录像机的PCM数字音频要兼容视频时钟,采用了44.1khz,而不是为了多一点取样频率上个“保险”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