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再说一下,毕竟帖子半年多了,还是想将结果说一下的:
1、增加了电感(并没有去掉2n2)好像稳定不少,但是也发现原来焊接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等,因此现在看结果较好是因为串入电感、焊接工艺提升、元气件质量综合提升的结果,但是看增加电感还是有效果的。
2、在这个过程中,参考国外的(商用成熟的(当然很稳定)),来看整个可控硅及外围电路都跟现有最终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光耦国外是moc3083,自己使用moc3061;国外可控硅bta12-700 ,自己使用bta41-600(原来也用过bta12-700)),因此说整体电路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是有2n2接地的,但是国外的在2、3角的启动4μf电容中还串了0.47欧姆2瓦的电阻,这个电阻的作用后来学习其实与串入的电感作用差不多。
3、在参考国内一些案例,发现使用moc3062,bta12-700,也是有2n2接地,没有在启动电容串0.47欧姆2瓦的电阻,但是国内外的bta12-700都有大的散热片,后来学习中发现bta的散热也非常关键,如果工作温度高于70度,故障及软性故障就会增多。
4、还有一个关键点,国外没有在T1\T2间并压敏电阻,但是国内的都并了压敏电阻,原来大多使用10D621k、10D821k,参考国内的使用了2个串联1.5KE400CA(查了一下参数一个1.5KE400CA可以将电压控制在(360~440v),我感觉2个串联相当于一个14D821k 可以将电压控制在《738~902v》?不知道对不对),我将自己的由原来的10D621k可以将电压控制在《558~682v》、10D821k可以将电压控制在《738~902v》改为14D431K,实验上看功能没问题(至少连续工作20天),我感觉这个是不是也很关键,因为14D431K可以将电压控制在(387~473v),可以远远保护bta41-600.
5、总之吧,在通过实践,以及在网上不断地寻找资料,以及相同的问题,以及部分热心人士的解答基础上,还是让我了解了一些可控硅的知识和使用注意事项,不能说是掌握,只能说是了解。看来自己还得继续**,只有**才能进步,才能向成功更近一步
算是一点贡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