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雷达、搞微电子、搞手机、搞测控、甚至是编单片机程序的……似乎都跟“电子”沾边,差别可不小。
都需要的共同知识:数理化、数模电、元器件DATASHEET。
一、具体说,在低频模拟应用这个领域,我粗粗列出13个基础问题:
1.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证明”过程?(建立起电路的“唯物主义”认识)
2. 电容、电感的特性?串联电容充放电过程?(电学和电子学间架桥)
3. 频谱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复阻抗?(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两个有用的角度、知道电路是动态的)
4. 恒流源、恒压源、电流源、电压源、戴维南/诺顿定理(理解等效变换、解耦与匹配)
5. 测二极管特性,加电流测电压,加电压测电流?(也许会明白很多东西)
6. 三极管的几个脚,谁控制谁?电流咋进出,信号咋进出,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三种组态)
7. 三极管的几个特性曲线长啥样,这些特性分别让三极管有什么用(而不是曲线有什么用)?(理解怎么利用器件的天赋、初步理解非线性)
8. 运放的几个脚,谁控制谁?电流咋进出,信号咋进出,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解器件的物理结构)
9. 运放电路怎么通过负反馈达到虚短的?(理解负反馈)
10. 运放考虑电源、失调、偏置后,近似的等效模型?(理解器件的物理限制)
11. 为什么有共模、差模?(理解四端口、理解抗干扰)
12. 线性稳压电源的怎么稳定输出的?(理解负反馈)
13. 稳压管稳压电路怎么工作的?(理解怎么利用器件的天赋、初步理解非线性)
虽然以偏概全,但顺藤摸瓜也许足够了。
二、抽象地说: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差不多,框架基础都是别人的,我们多数时候所做的就是:查表格,填表格。
所以,我们需要的,首先就是关于表格的知识。最有用的一对表格:左边是需求,右边是手段。
你能把这一对表格列出来,把格子间的连线画出来(小时候常做这种题),再把每条连线继续细化成一对新的需求-手段表格,再加上耐心(如此反复
迭代下去),你就能胜任“工程师”的职位。
连线的方法有两种: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学校里基本就是折腾右边(上边13个问题也是),很少管左边,更不管怎么连线
——于是总有人问:学这些能做什么?
楼主问的刚好相反:做这些要学什么?
其实,第二问题远比第一个重要。
但是,自己解答第一个问题,远比求助别人第二个问题,来得轻松,将来也会比较有底气。
在解决好一个问题前,企图解决第二个,很费脑细胞,你会突然间觉得:咋有这么多要学的啊?还让不让人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