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可能会是接下来半个世纪将要攻克的一大课题, 这个技术的实现必定会颠覆整个社会的出行习惯和改变现代交通法规的约束条件。这个技术目前看来主要是依托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现在多家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每天都在进行着反复的试验和计算,不断收集着全球各地区的驾驶习惯和道路情况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但是无人驾驶技术在实现的同时还需要配套服务的协助,而这套服务内容可以先于无人驾驶落地。理由是相关服务的技术质量要求会低于无人驾驶技术,更多的是围绕社会基础建设来制定服务要求。这一类服务目前被称之为车联网,即服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
车联网目前的产业链已经辐射到服务业和制造业乃至金融行业,它能带动的资本需求量已经使这个行业成为各地区经济提升重要因素。这也体现了高科技行业对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态势。与此同时,**科技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也是一大亮点。许多品牌汽车制造商络绎不绝地汇聚到这个领域中,给传统汽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消费者也获得了更超前的体验价值。
汽车类科技公司对于车联网的实践目前多数体现在几个点,智能驾驶系统、生活服务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位置服务系统、用车辅助系统。这些环节是目前智能汽车的标配。而车联网就是围绕着这些环节做产品形态的延伸,灵活的把服务内容涵盖整个用车过程中,甚至渗透到每一种车型。
目前车联网的形态都是多元平台的结合,把已经成熟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后推出新的服务理念。
不过这个过程中会穿插不通的行业通力合作,那就会引起一些研发观念的碰撞。如智能科技的研发团队对于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链不了解,导致两个行业对产品认识的不对等,研发结果与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不匹配,导致机会成本流失,甚至资源浪费。研发团队更多关注的是中控台上的液晶屏,却忽略了车联网最基本的功能——信息的传递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始终是研发产品的重要依据,并且能在最短的周期内完成系统的更新,让用户的反馈和研发的需求得到实现和满足。对于场景的交互的流畅性和安全性,这个直接关系到产品体验的易用性,这个是满足消费预期最基本的要求。还有汽车的延伸产业,如汽车的零部件、内外饰都是可以通过智能科技概念去提升体验的易用性。如此还能有效的扩宽汽车的销售渠道,提升汽车的销量。
车联网公司多属于互联网或软件开发类企业,对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不太了解,甚至在开发过程中,整车厂和车联网开发商出现了抢夺开发主导权的现象,这就是行业之间的理念差异。汽车行业对供应链有着成熟严谨的管理模式,而互联网企业管理相对松散,这就造成了工作理念上的冲突。如果不能解决研发模式冲突的问题,车联网的发展道路将遭遇坎坷。
关于智能终端的升级也是车联网项目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车辆自身各类控制单元的升级方式比较复杂,目前主要通过 CAN 总线 Bootloader 方式进行升级,特别是涉及行车安全和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控制单元更为谨慎,有时不得不通过车辆召回的方式进行软件升级。巨大的营运成本也导致了一些车联网公司不得不改变研发进度,或快或慢。快则是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尽快获得回笼资金。慢则是因为精益求精,这取决于资金链的连续性,毕竟这是一个投资风口,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研究机构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600亿元。面对这一庞大的新兴市场,车企、互联网企业、资本争相涌入,加大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
车联网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压力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将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在未来的前景被十分的看好。不过,由于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较高,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成功且有效的商业营运模式,产业整合难度较大。如何让用户埋单这一问题一直影响着车联网企业的发展,目前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商业模式需要一定的用户规模,而要有用户规模又必须要有商业模式,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 车联网已经被列入新的十三五规划,未来国家一定在中国实现车联网,因为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球最多的汽车保有量, 在数量上讲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而我们国家又还没有建立车联网这样的智能体系,这方面欧美国家是走在我们前面了。也只有实现了车联网,国家才能对城市进行有效智能交通管理和智能出行管理。
在汽车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大势, 新一代技术的发展将引领未来汽车新一轮发展。毫无疑问,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开启了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