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完胜 OLED Micro-LED 显示技术遭遇发展瓶颈

[复制链接]
1260|3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ooldog123pp|  楼主 | 2018-9-28 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三星在今年的 CES2018 上推出了 Micro LED 电视之后,业内普遍认为未来显示领域全新的竞争格局将成为 OLED 与 Micro LED 的战场。

三星 146 英寸 "The Wall"Micro LED 电视以及 LG 在 IFA 展会带来 175 英寸 Micro LED 电视,虽然它们的第一次出现十分震撼,甚至有人认为 Micro LED 将会扛起未来家庭娱乐的大旗。

但是笔者认为 Micro LED 在电视领域目前只能用作厂商炫技,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展开这个话题,有必要为大家首先介绍 Micro LED 技术到底是什么。

Micro LED 即微型发光二极管,是指高密度集成的 LED 阵列,阵列中的 LED 像素点距离在 10 微米量级,每一个 LED 像素都能自发光。

它是将传统的四轴飞行器 LED 阵列微小化,每个尺寸在 10 微米尺寸的 LED 像素点均可以被独立的定址、点亮。

简单的讲,可以看作是小间距 LED 的尺寸进一步缩小至 10 微米量级。Micro LED 的显示方式十分直接,将 10 微米尺度的 LED 芯片连接到 TFT 驱动基板上,从而实现对每个芯片放光亮度的精确控制,进而实现图像显示。

之所以 Micro LED 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因为它作为与 OLED 一样同为自发光显示技术。

Micro LED 除了能达高亮度、超高分辨率与色彩饱和、发光效率高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受水汽、氧气或高温的影响,因而在稳定性、使用寿命、工作温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直白点说,Micro LED 的功率消耗量约为 LCD 的 10%、OLED 的 50%;与 OLED 比较,达到同等显示器亮度,只需要后者 10% 左右的涂覆面积。

同时亮度能达到 OLED 的 30 倍,且分辨率可达 1500PPI(像素密度),相当于 AppleWatch 采用 OLED 面板达到 300PPI 的 5 倍之多。

目前 OLED 收到不少厂商及消费者的青睐,原因就在于 OLED 的多项重要指标均优于液晶显示。儿 MicroLED 对比 OLED 显然更为优秀,仅从各项数据对比来看,完全有机会取代目前的主流显示技术。

苹果如此发力也不做 Micro LED 手表

Micro LED 这样优秀,难怪包括苹果、三星、鸿海、LG Display、Oculus、等厂商都在都忙着布局。

苹果公司一直在 Micro LED 显示技术领域暗暗发力,并申请了大量的相关专利。

苹果公司的专利组合覆盖了许多 Micro LED 显示相关的重点技术领域,意欲解决所有影响该技术商业化的主要技术瓶颈。

从专利分析看,苹果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专注于转移、组装和互连技术,关于这些技术申请了 40 余件专利。



但是,即使苹果公司做了这么多,传闻中会配备 Micro LED 的 Apple Watch Series 4,仍然还是采用了 OLED,十分打脸。

早在 2012 年,被认为达到 Micro LED 标准的索尼 Crystal LED Display 首次问世。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至少在产品端,索尼并未在此技术上大张旗鼓。

由于索尼对于新技术的态度向来谨慎,比如 OLED,虽然 2007 年就曾推出过 OLED 电视,但是到了去年 OLED 产业链成熟之后才正式量产 OLED 电视,说明他们现在才觉得 OLED 显示技术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对于 Micro LED 索尼也是如此。

CES2018 展会上三星 "The Wall"Micro LED 电视,尺寸高达 146 英寸,随后 LG 在今年 IFA 展会中展示旗下首款、且是全球尺寸最大的 Micro LED 电视,达到 175 英寸。这些无疑将 Micro LED 的高潮,推向到了消费级人群。



不过,三星 "The Wall"Micro LED 电视,官方透露其价格不低于 30 万美元(折合*币 188 万元起),而尺寸达到 175 英寸的 LG Micro LED 电视,如果量产,售价显然更高。如此高昂售价显然难以进入主流消费市场。

阻碍 Micro LED 发展的瓶颈不少

一定程度上看,一个技术的不成熟,在市场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其产品造价十分高昂。Micro LED 正是如此。

Micro LED 的技术工艺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正式商用 Micro LED,成熟的微缩制程技术和巨量转移技术必不可少。

前者解决的是如何将毫米级别的 LED 晶片微缩到只有原来 1% 的大小,后者解决的是如何将如此高密度、阵列化、薄膜化的 LED 晶体转移到驱动面板上。

除此之外,Micro LED 还有一大难题就是全彩化,发光波长一致性的问题。

单色 Micro LED 阵列通过倒装结构封装和驱动 IC 贴合就可以实现,但是 RGB 的阵列需要分次转贴红、蓝、绿三色的晶粒,需要嵌入几十万颗 LED 晶粒。

这对于 LED 晶粒的光效、波长一致性、以及良率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 LED 产生色差的支出也是阻碍技术的瓶颈。

上述问题,虽然不少厂商不断在试图突破技术瓶颈,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没有达到商用化的要求。

公平地说,Micro LED 显示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星、LG 作为电视领域的领导品牌,为我们展示未来电视的可能,不过这项技术想要走向主流,能否撼动在高端市场如日中天的 OLED 电视,仍将画上一个问号。

相关帖子

沙发
thw01| | 2018-9-28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hw01 于 2018-9-28 10:47 编辑

OLED没有成熟的时候,告诉我们OLED多么多么的有前景。
实际上,到今年,对比OLED和液晶电视的价格,个人觉得,OLED普及时间至少还需要2年。
现在,OLED高端产品应用后,各种烧屏、亮度偏低等问题都还需要解决。
对比OLED,Micro LED感觉至少还需要10年完善,到高端应用的时候,也会有一堆的问题。
是否如预期的美好,这个需要时间来检验了。
ps:个人是电工,眼光只限制在应用层面了,如说错,勿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cooldog123pp|  楼主 | 2018-9-28 12:57 | 只看该作者
thw01 发表于 2018-9-28 10:45
OLED没有成熟的时候,告诉我们OLED多么多么的有前景。
实际上,到今年,对比OLED和液晶电视的价格,个人觉 ...

畅所欲言啊,确实工艺还有产能都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不过效果确实不错。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雪夜虫子| | 2018-9-29 16:45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一项新技术成熟,一般都要走过三个阶段:
刚诞生阶段,某些奇思妙想给人惊艳的感觉,某些指标上完胜现有产品,但价格昂贵,且各种问题多多;
第二阶段,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成本依然很高(技术本身的原因、分摊研发费用的原因、普及率带来的成本无竞争力的原因……),但一些发烧友之类的人或公司开始尝鲜,相关技术不断完善;
第三阶段,技术成熟,布局接近完备,成本降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规模普及应用。

很多已经在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回过头去看,基本都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当然,并不是所有新技术都能走完这三个阶段,有些技术因为各种原因会就被早早淘汰或者只在一个很小圈子(生态系统)里勉强生存。

至于苹果,他家向来都是使用成熟技术的(至少是第三阶段前夜),提前布局(专利神马的)是一方面,在产品中使用是另一回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39

主题

6423

帖子

3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