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麻木的看客心态由来已久
小悦悦惨剧中的18位冷漠路人,您是否感觉似曾相识?
鲁迅:惨剧一出,舆论哗然,人们在网络上激烈谴责这十八位路人,现实中却依然吝于伸出援手。“彭宇案”一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人们认为是那位像贾雨村一般错判葫芦案的南京法官,使得人人自危,生怕做了好事没好报。
事实上,早在“彭宇案”之前,同类的悲剧一直都在上演,从数百人围观街头**,到车祸现场无人救助伤者,再到围观者催促跳楼者“快跳”……国人麻木的看客心态由来已久,让一个“彭宇案”背负这劣根性的全部罪责,不仅不公道,更容易让人找到“不作为”的托词和借口。
当年,我弃医从文,便是看到一位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示众,站在左右的同胞,虽一样是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魄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可惜的是,百年过去,国人的精神依然未得到任何医治。
在记录了惨剧发生的视频中,路过的,有牵着5岁女儿的母亲,有随后折返的绿衣男子,还有一个据称平时总驾着三轮车在市场内转悠的“收买佬”,然而,当他们被人们找到时,被指认者有的矢口否认,“如果看到,我死给你看!”有的则振振有词,“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
这样的口吻何等熟悉,我曾在《阿Q正传》里写过,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是万分恐惧的,街道两旁的看客眼睛让他想起饿狼来,“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些冷酷无情的旁观者,看似事不关己,其实,他们全是惨案背后的帮凶。
体制是有罪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体制有罪就原谅自己的麻木冷漠;“彭宇案”等个例助纣为虐般的伤害了社会的良心,但是,这就成了我们将自己的良知也放逐到地狱里的充足理由?今天,当我们对着小悦悦的悲剧指手画脚、口诛笔伐的时候,请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在那个下雨的傍晚,是我们经过血泊里的小悦悦身边,我们会不会成为第十九个麻木而过的路人?
我们该如何向小悦悦解释这一切?
鲁迅:一个两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世间冷暖,在被车第一次碾压之后,这个原本该给予她温暖的世界,却给了她第二次伤害。和肇事司机的粗心冷血相比,一些由平庸者实施的“恶行”更加令人愤怒。
在小悦悦惨遭车祸后,有恶作剧者打电话谎称自己就是肇事司机,更有甚者质疑救人的阿婆是为了让自己出名。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一方面胆小怯懦,不敢伸出援手,另一方面又爱凑热闹,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论是恶作剧还是炒作论,他们虽不是残忍的施暴者,也不触犯法律,却因数量的众多,更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的道德沦丧。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恶一向都是激进的,但从来不是极端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恰恰就因为它的平庸。”我曾在《药》中描写了先觉者夏瑜被杀时情景,简直比赶集还热闹,人群“潮一般向前赶”,“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等真到杀头时,却都胆怯了,“轰的一声,都向后退,”差点把等着拿人血馒头的老栓挤倒。
看客的冷漠,他们自己永远无法意识到,更加不愿意承认,这也是“彭宇案”屡屡被拿来做借口的原因。一个糊涂的法官、几个好心人被诬赖的案例,并不能迅速的拉低国人的道德底线,事实是,我们的底线,早就已经低到了尘埃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的丰富发达并不总是带来道德高尚的人民和文明的社会。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行为,需要法律、媒体的监督和制约,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内心拥有一种神圣的道德感。面对小悦悦的惨剧,要斥责那个司机和18个路人的冷漠,在发了牢骚、抱怨了社会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有那种驱除冷漠的道德感。
没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抱怨、批判就很容易异化成推卸责任的行为。不仅要求别人成为有道德的人,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这才是打破“冷漠怪圈”,避免小悦悦惨剧重演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