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下级学 于 2020-5-30 16:05 编辑
第四章 什么是“下级”人人皆下级,如果我们要研究所有的下级,简直要研究全人类,显然不可能。 同时也要想到:研究下级学是为了帮助下级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有两方面:认识提高,生气少了;手段增强,处境好了。那么,就只好忽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下级”了。 这里的“不能”既包括主观意愿,也包括客观约束。比如一位公司职员,总是逆来顺受,无论怎样都不敢逃避或反抗,那他就不是“下级”,而是“奴隶”。而一位奴隶,身系锁链,却暗下决心“再打骂我,我就逃跑了”,那他就不是“奴隶”,而是“下级”。再比如一位战士,需要他冲锋上阵时,他搬出“新下级学”来推脱。他虽然自认为是“下级”,其实是可耻的逃兵。 所以“下级”的定义是: 受人指挥、受人赏罚,但有权、也敢于随时摆脱这种情况的人。 具体而言,其实就是自由雇佣劳动力,通俗说叫“打工仔”。这种人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成年人口,所以虽然“下级”的覆盖面略有缩小,仍无损于新下级学的普遍意义。 相应地,所谓“组织”就是雇佣下级的公司、单位。
第五章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虽然我称这份工作为下级“学”,但它和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等其它的“学”很不相同。 那些“学”是可重复、可验证的。“重复”表示能够通过控制条件,而再次观察到发生过的现象。物理学有实验,天文学有观测,心理学有实验也有统计。相比之下,下级学就不太容易重复或验证。时过境迁,发生过的事几乎没法再发生一遍。就算是“重复”发生的事,背后也可能有某些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在悄悄变化。至于要求别人配合自己检验某一思想,在真实的下级生涯中,更加是不可能的。如果把那些“学”的研究方法套用到下级学上,就会刻舟求剑。 因此,我只能退而求次: 首先要找到最普适的立场,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这一工作在第三章已经完成了。 其次根据思维和行为这两个主要方面、工作交往的基本类型、组织活动的常见场景大致划分出框架,同时收集足够的资料(事例),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进这个框架; 再对框架里的各个情况,从前面确定的立场出发,分析下级的得失、对组织产生什么后果; 最后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下级所应该遵循的行动准则,还要对上级给出建议(毕竟我们都想遇到讲理的上级不是?)。 至于整个新下级学研究得对不对,就只有靠各位读者在工作中摸索验证了。相信各位随着岁月的积淀,也会去芜存菁,为丰富和推进下级学做出贡献。 对个体来说,思维和行动可以是不同的:一个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经常不一致,这个人的想法和那个人的做法更可能毫无关系。但在新下级学中,只关注影响行动的思维,以及影响思维的行动。换言之,我们应该忽略光有想法却没行动,以及行动了却对他人没影响的情况。 用吃苹果来解释思维和行动的区别和联系。你看到苹果,还没吃,心里已经对它的味道有了大致的预期。这是因为你以前吃苹果有过经验,或者听别人讲过苹果什么味:这就是“思维”。由于以前吃苹果的感觉不错,你咬了一口,你会根据实际的味道,也许高兴地再吃一口,也许失望地不吃了:这就是“行动”。可见: 1、 思维源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其中直接经验源于以前的行动,而间接经验源于学习行动(从书本学到,或听别人说的)。 2、 思维又控制当前的行动:如果你对苹果的印象不好,连第一口都不会咬。 3、 行动又反过来影响思维,调整下一步行动。 之所以要把思维单独取出来,是因为它对下级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思维是行动的内核。长期性的各种行动背后,可能是同一个思维在主导。只有思想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其次,人的思维往往严重受外界影响,某种意义上自己做不了主。 比如,刚出生的小孩如同白纸,他有什么思想99% 地取决于后天的际遇;刚毕业的学生对职场的最初想象,主要基于家长和学校的教导; 而公司里的上级,更是可以控制下级收到或收不到某些信息,让下级自动按上级的期望行动。 在以上三例中,小孩、学生、下级,都是被动的。他们有什么思维,是一种随机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只是思维,通常都会认为就应该是那样,那是客观事实,是真理。相信地心说的人,会觉得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祥林嫂会觉得自己就应该低三下四——明明都是错误思维,地心说信徒、祥林嫂却都没意识到。同样地,你、我、他,我们虽然坐在一起讨论同一件事,其实很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如果不先亮出思维差异,后面的讨论岂不是**同鸭讲了吗? 行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影响,本书中称之为“互动”。互动又可以分成微观、宏观两类。 微观互动是指一对一的,就是一个下级和一个上级,或者两个下级之间的互动,当然这种互动又可以细分成多种场景。这种互动的起由是工作交往,但往往会超出工作、进入业余生活,而业余生活中的互动也还是为工作服务,在后面会详细分析。 宏观互动是多个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属于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的工作早已汗牛充栋,下级学和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研究的目的是怎样让上级更好地管理;而下级学则有自己的立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思维和互动互为对方的根源,所以在分析一者时,免不了涉及另一者,才能谈得更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