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 “C2大更容易起振” 的理论在我这里得不到肯定,见下图的仿真。
这是一个10MHz CC负阻振荡器的仿真,其从开路电感上端向电路内看去的端口阻抗Zin存在负阻。
这个仿真有意去掉了C2,即C2=0 pf,去实现满足振荡判据的仿真。如果仿真成功,说明你说的理论无效。
仿真图的上部曲线是S'21和GD。仿真判据是:S'21=0dB,GD<0。可见仿真满足判据(GD是以群延时代表的相位斜率,GD<0对应相位斜率>0)。
仿真图的下部曲线是输入回路的净阻Rnet。可见Rnet<0(虚部=0)。Rnet<0与GD<0是对应的,即,有GD<0,就有Rnet<0,因此可以没有Rnet仿真。
分析:为什么你说的理论失效?
为实现适当的Zin负阻,电路的器件参数和每一个元件参数对负阻的产生和大小都有影响。例如,在C2=0下,这个仿真只调节了C3和C1的参数就使Zin产生了负阻(C3从1nf减小到 357 pf,C1从 726 pf 增大到 1235 pf),并使仿真满足了判据。我在实践中也碰到过C2=0下电路振荡的情况。
我的仿真包含了所有元器件的贡献,因此只需要关注振荡器指标下(例如VCO带宽)满足判据(全频带满足),就可以保证可靠的起振,而无需考虑其他条件,例如个别元件的比例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