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NFC在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可配备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上,还能放在小小的智能手环中,而我们对它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除了可以刷地铁卡、公交卡、门禁卡等还被各大手机厂商用做支付入口,形成各种“Pay”。NFC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我们先来看其定义,NFC(Near-file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信,又简称近距离通信或近场通信,是一套通信协议,让两个电子设备(其中一个通常是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在相距几厘米之内进行通信。它又像过去的电子票券智能卡一般,将允许移动支付或支持这类系统。也可应用于社交网络,分享联系方式、照片、视频或文件。具备NFC功能的设备可以充当电子身份*和钥匙卡。NFC提供了设置简便的低速连接,也可用于引导能力更强的无线连接。
追本溯源,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于2004年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KB/s、212KB/s或者424KB/s三种。目前NFC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MC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此外,NFC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
每一个完整的NFC设备可以用三种模式工作:一种是卡模拟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这个模式相当于一张采用RFID技术的IC卡,可以替代现在大量的IC卡(包括信用*)场合刷卡、门禁管制、车票、门票等,这种方式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卡片通过非接触读卡器的RF域来供电,即便是寄主设备(如手机)没电也可以工作;第二种是读卡器模式,即作为非接触读卡器使用,比如从海报或者展览信息电子标签上读取相关信息,例如小米很早之前就推出过这样的NFC卡片;最后一种是点对点模式,这个模式和红外线差不多,可用于数据交换,只是传输距离较短,传输创建速度较快,传输速度也快些,功耗低,将两个具备NFC功能的设备连接,能实现数据点对点传输,如下载音乐、交换图片或者同步设备地址簿,通过NFC,多个设备如数码相机、PDA、计算机和手机之间都可以交换资料或者服务。
NFC功能逐渐被广泛应用是从智能手机开始,而最早用上NFC功能的是2006年发布的诺基亚6131,智能手机最先配备的是2010年发布的安卓手机——Nexus S,而苹果手机最早支持NFC则是2014年发布的iPhone 6。
同样是近距离通信,NFC经常被拿来与蓝牙比较。相对来说,NFC的传输速度与距离比不上蓝牙(小于20cm),但NFC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这让NFC特别适用于设备密集而传输变得困难的时候。并且,与蓝牙相比,NFC的能量需求更低,与蓝牙V4.0低功耗协议类似。因此,对于移动电话或是消费性电子产品来说,NFC的使用比较方便。NFC的短距离通信特性正是其优点,由于耗电量低,一次只和一台机器连接,拥有较高的保密性与安全性,NFC有利于信用*交易时避免被盗用。NFC的目标并非是取代蓝牙等其他无线技术,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于是,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后,依靠NFC功能的支付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比如用来刷地铁、公交、门禁等,也可用于手机厂商开拓属于自己的支付入口,比如ApplePay、MiPay、OPPOPay等。另外,也有厂商进一步完善其连接性,作用于多设备的互连,比如华为通过NFC功能让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视等也能一碰即连,方便多端协作。甚至之前有传言,NFC还可用于无线充电技术。相信在未来,NFC将会被应用于更多场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