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华几千年历史,从夏朝开始,后续朝代更迭,新朝建立都会有一个“国号”,作为一朝的国称,如: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那么,你知道这些国号的来历吗? 夏(约前2070年~前1600年) 开国君主:夏启 末代君主:夏桀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国号的来源,有十几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其中以“夏后”为首,夏朝开国后就以部族名为国号。 唐朝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还有一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而来。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开国君主:商汤 末代君主:商纣王(帝辛) 首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 帝舜时期,商朝先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契的后代子孙成汤迁居到亳。夏朝末年,由于夏桀逆天背道,成汤放逐夏桀,建立新的王朝,以先祖的封地称号“商”作为王朝国号。 周(前1046年~前256年) 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西周〕 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东周〕 首都:镐京(今西安)、洛邑(今洛阳) 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姬坛,周太王)迁到周原,率领族人建立城邑,接受商王册封,由此繁衍为一个方国,称为“周”或“周方”。周人首领称为“周侯”、“周方伯”或“周王”等。 甲骨文的周字,形状是田中有米。殷商时期,周族所在地世代都是产米的地区。在甲骨文中,有殷周互相交通的记载。商王武丁早年,曾到渭水一带,周人向商王朝贡,并且周人的质子也前往殷商服事君主。周武王姬发灭商以后,便以“周”作为国号。 秦(前221~前207) 开国君主:秦始皇(嬴政) 末代君主:秦三世(子婴) 首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人是颛顼帝的后裔,秦人先祖大费(也称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后又辅佐舜帝调驯凶猛的鸟兽,舜帝赐姓嬴氏,所以秦朝皇室都是嬴姓。 到周朝时,伯益后代嬴非子善于养马,因牧马有功,获得周孝王封赏,赐其封地“秦”,秦地后来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便以“秦”为国号。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 汉(西汉 前202年~8年12月)、(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西汉〕、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末代君主:汉献帝 首都:长安、洛阳 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项羽领兵攻入咸阳后,将中原大地分封给各路反秦将领,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四十一县,都城为南郑(今陕西南郑)。后来,楚王韩信助刘邦打下汉室天下,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称东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晋(266年~420年) 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西晋〕、晋元帝司马睿〔东晋〕 末代君主:晋恭帝司马德文 定都:洛阳〔西晋〕、建康(今南京) 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东晋则由晋元帝司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属于偏安政权,北方被五胡入侵。 周朝时期,因晋文公带兵协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周襄王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地,包括温县在内赐给晋国。司马家族所在地就是在河内温县。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受封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继承他的晋王爵位,于265年自立为帝,承袭了爵位名称,定国号为“晋”。 隋(581年~619年) 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 末代君主:隋炀帝杨广 首都:洛阳 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随”本是古国名,姬姓,战国末年属于楚国,西魏大统元年置随州。大象二年(580年)12月,杨坚晋封“随王”。北周静帝禅位,杨坚称帝,定国号“隋”。 据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杨坚承袭父爵,为“随国公”。但杨坚认为“随”字有带“走”之意,颇为不吉利,所以杨坚称帝后,将“随”改为“隋”字,定国号为“隋”。 唐(618年~907年) 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 末代君主:唐哀帝李柷 首都:长安、洛阳 唐朝的国号为“唐”,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关于“唐”的来历,也有不同说法。一说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出生于长安,七岁时继承唐国公爵位。李渊开国后,就以爵位定名国号。 另一说,上古时期,帝喾之子尧帝,十三岁时封于陶,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今山西临汾),二十岁时,尧登帝位,定都平阳(今山西),号称为陶唐氏。尧帝后裔仍然封在山西,成为一个诸侯国。据《汉书地理志》所述,晋阳古时称为唐国。李渊担任山西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所以国号“唐”带有发祥地的涵义。 宋(960年~1279年) 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宋高宗赵构〔南宋〕 末代君主:宋末帝赵昺 首都: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称为行在。 大元(1271年~1368年) 开国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末代君主:元惠帝妥懽帖睦尔 首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向天下诏示,他所建立的王朝是继尧、舜、禹、成汤以来的正统王朝,并取《易经干篇》的“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由此开启在国号前加“大”字的先例。 大明(1368年~1644年) 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末代君主:明思宗朱由检 首都:应天府(南京)、顺天府(北京)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群雄,建立大明朝。 关于明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不一。根据明臣柯仲炯所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传说此地是火神祝融的故墟,而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建国也必是以大明光耀天下,安定黎民,所以建国号大明。而根据五德终始说,大元是金德,明是火德,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大清(1616年~1912年) 开国君主:清太宗努尔哈赤皇太极 末代君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首都:北京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清朝国号同大元、大明一样,都是双字。 有学者推测,在《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一》中,乾隆皇帝御制韵诗有“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句。如果按照汉文释义,《说文解字》认为“皇,大也”,《释名释言语》说:“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叶德炯曰:‘清、青古通。’”因此有学者认为,“皇清”就是“大青(清)”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无论“清”字还是“满洲”,都带有水,很符合五行学说的水克火,寓意大清之水灭大明之火。
|
其实不对,这个应该是针对“中原”也就是长江流域而言的 对于俺们大东北不适用啊
反正我是哪个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