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一个 对这个电路分析的 但是却没分析我的问题 难道是我的问题过于2 高手们都不屑与分析。
R1用于给稳压管提供偏置电流,稳定电压直接从3、7脚就近获取,避免PCB铜箔上的压降影响。运放A2同向和反向接4、5脚,如果输出电压变大,稳压管电压不变,R1上电压变大,流过Q1的基极电流增大,流过Q1集电极C的电流增大,导致Q1集电极C电压降低,运放A2输出电压降低,3、7脚间输出电压降低,回到稳定值。如果输出电压变小,反馈过程相反。由于输出电流由运放提供,并且电路有很大的负反馈,所以该电路的输出阻抗较小,而且不怕短路的影响,因为运放本身有过流保护。
从电路结构看,R1和R2对电压的稳定性有影响。数据手册说明R1变化100 ppm会导致输出电压变化1 ppm,R2变化100 ppm会导致输出电压变化0.3 ppm。因此R1和R2应该选择高质量的电阻。
Q2和运放A1用于恒温控制,Q2的be极PN结用于温度检测,PN结具有约-2.0mV/℃的温度系数,线性度和稳定性都非常好,很多电路都产用PN结的这个特性进行温度检测。获得很好的效果。R4、R5分压后得到电压应该等于恒温温度下Q2的be极电压。如果温度上升,Q2的be极电压降低,流进b极电流增大,流过Q2集电极C的电流增大,集电极C电压降低。运放A1输出电压降低,驱动管2N3904驱动电流减少,加热线圈的功率下降,恒温温度下降,回到稳定值。如果恒温温度降低,反馈过程相反。该电路的温度控制精度达到0.001℃以上才可以保证输出电压温度系数的0.05ppm/℃指标。
由于R4、R5的分压决定了恒温温度,因此R1、R5应该选择温度系数接近的高品质电阻,保证分压的稳定,手册上说明,R4、R5分压比的100ppm变化会导致输出电压变化1 ppm。HP3458电压表里R4=13K,R5=1K,恒温温度约为80℃。业余制作电压基准没必要这么高的恒温温度,因为恒温温度越高,器件老化越快。可以取R4=12K,R5=1K,恒温温度约为48℃,可以适应38℃以下环境温度的使用。
恒温电路的其它阻容元件对输出电压无影响,可以选择普通元件,但驱动管建议选用电流较大的三极管,比如S9013,S8050等,实际测试发现更换不同的驱动管会导致输出电压的变化,因此驱动管应该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晶体三级管。
该电路设计的最大技巧在于恒温控制和稳压电路的供电电源取自电路的7V稳压输出,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供电电压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尤其是R4、R5的分压后电压精度,该电压直接影响恒温温度,继而影响输出电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