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工作:在中国大多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没有入门。那些宣称由于上游芯片厂家的DEMO越来越成熟,导致硬件工程师成为了“裱糊匠”,到处抄参考设计的,他们自己确实就是这样,也确实没有见识过什么是真正资深的硬件工程师。
互联网的高价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使得硬件行业的总体人才水平偏低,更加重了第一条的现状。其实我也挺看好机械行业的,越是被互联网抽走了人才的洼地,越是存在巨大的需求。你不能问那些被迫干机械或硬件的人,他们资质平庸,转行做软件也怕学不会算法,他们一定告诉你硬件不行,坑深得很,XXX做软件水平差还薪资50K/月起......
硬件专家的资质要求很高,没有上上之资、又有一定的毅力苦功,有高手在起步时带一下,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如果说学软件对数学逻辑功底要求高的话,学硬件还得加上物理、以及特定行业相关的工程应用知识。利用卡尔曼滤波实现干扰状态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以便进行过程控制的系统中,究竟是采用屏蔽驱动技术的信号电缆更好呢,还是采用光电或磁电隔离更可靠?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再局限于电路信号范畴,它与成本、材料、应用可靠性、代码的兼容性都相关了。
好的硬件工程师,似乎是这样一种专家:他运筹帷幄,熟知每一个技术细节,能一下子反应过来任何问题的可能来源,在成本、功能、性能与客户体验之间游刃有余。
其实对于“研发工程师”而言,能当得起这个称呼的人,是为我们设计新产品、创造新价值的人,难道不应该是人群中最聪明的top5%? 你认真诚恳地评价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做工程师了。
我觉得硬件很有趣,在某些战略层面上,硬件设计总是需要科学家级别的人才能胜任。如果你有情怀,不妨可以试试。
最后,这个问题的本意其实有问题,大多数人回答也按照心照不宣的本意在回答,挺有趣。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是“我就想和别人一样地上上班,也一样努力地工作学习,能否获得超额的回报?“来钱快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么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勤劳、要么狗屎运特别好
有人说大部分需求可以随便抄抄DEMO就能搞定了。我感觉“搞”是这么”搞“了,”定“则未必能“定”了。君不见那么多动不动就被干扰数据乱蹦、一上高低温就瘫痪,或者好一点精度差、响应慢、偶尔死机要重启下,这些带病产品都是哪里来的?
须知DEMO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技术可行性“,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和特定的行业应用相结合。有些为行业定制的DEMO只考虑了技术本身,没有考虑诸如振动、干扰、环境温湿度等因素。
而这恰恰就是硬件工程师的最大价值: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应用特征,优化其功能、强化其性能、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让一个技术可行的方案成为一个商业成功的产品,这才是硬件工程师的荣誉之所在。
我们有些硬件工程师,可能从未想过他所谓的”研发设计“体现在哪里,到底研究了什么、开发了什么、设计了什么?还是仅仅抄袭了什么? 电子工程师这个职业,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实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差距还挺大,所以才会有那些“到处抄抄”也就差不多了的看法 - 你的竞争力就是“差不多”的档次,你个人也是“差不多”的水平,当然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前途也就是“差不多”了。
看一个问题评价是高是低,其实是和个人的标准有关的。你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换个国家换个环境人家说不定觉得莫名其妙 - 就这种水平还敢自称工程师?有人一直在强调“那种资深的高水平工程师很少 - 需求也少”,可能还是有误解。我们目前的现状并非是中低级工程师多,高级资深工程师少,而是基本达到研发能力的工程师少,许多都谈不上“研发”二字。说得刻薄一点,我们的“资深”可能是人家的“基础”。
我不是很能理解,一个大学学了微积分、普通物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模电数电,毕业工作几年后仍然理直气壮地说我模电不行、我数电不懂、这个小信号分析我做不了......这和资深搭得上关系吗?就算做到了就可以以“资深工程师”自居了?这不是基础工程师要求么。
记得看过一次报道,一次硬件工程师的招聘,要求面试者讲讲自己做硬件的心得。结果他掏出一个上家公司的电路板,说你看吧,用了六层板呢。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工程师,情商极低,缺乏足够的诚信或道德意识,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弱。他们喜欢挂在口头的话就是“要是有高手带我,多干几个项目,我经验就上来了”。他们情愿去现场一趟一趟的调试(所谓的调试依我看几乎是胡乱试,好了不知道为啥好,坏了也不知为啥坏,很少是按理论指导一步步来),也不愿先在脑袋里仔细分析一遍 - 也可能他们确实没能力分析。他们的经验就像是武功口诀一样,什么抗干扰要“多点接地或单点接地”啦,或者IC前面要放几个去耦电容啦,也有什么通信口加个光电隔离啦,似乎口诀越多,经验越丰富。你要问他这些口诀背后的电路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0.1uF?在这个应用场景适合不适合,他就哑口无言了。
其实做任何一行首先要端正态度,你是要做标准的事情,还是要做“不标准差不多”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中国存在巨大的机会,其原因很简单:只要你中规中矩做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你在国内就是领先的,有着巨大优势的,因为国内的同行或企业存在太多不着调的现象了。
问题是,我们把认真读书考试平均分也不过90来分的人称为“学霸",把能够将书本理论与研发实践结合起来的工程师称为“高手”(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做不到的工程师不是坑人么?),这不仅是眼光的问题,更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大量低端人力资源过剩,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这是和我们产业现状匹配的人才现状,也是我们未来改进的必由之路:国家产业假如能够升级,绝对离不开社会人才的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