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eer_zu 于 2022-11-17 09:38 编辑
这些天大家一起讨论关于读书的事情: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等。
前些天看到一篇毕业于复旦的山东作者写的文章: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我们一直理解错了
感觉还是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有所贴合,特别让我想起 @yang_alex 说的那句关于读书“有用否”的话:
感谢 @yang_alex ,就是这句话,精辟,让人感动。
而我们经常看到读书的有用只用,看不到无用之用,就如当初康熙皇帝虽然热心接触最新的西方之学,却也称其为“奇技淫巧”一样。
我们骨子里都充满了对知识和读书的矛盾心态,这里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名“海边的西塞罗”的一位山东作者的一些文字:
我们中国人对“知识”的态度从来很纠结。表面上看,很多人很尊师重教。但说到底,很多人真正执着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改变**”的能力。说直白一点,如果“读读读”,不能换来黄金屋、颜如玉以及千钟粟,那么“圣贤书”对中国老百姓的感召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你看,元朝一度停办了科举,读书人马上就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堕落成了臭老九,比乞丐高一层、比**妓还低一等。道理就是这样。
但明明已有了这样的预期,我还是想做一下也许徒劳的呼吁——请大家尊重知识,热爱知识。因为知识本身确实是美的,是甜的。
“知识是甜的”,这是据说和中国人一样聪明的犹太人的一句人生准则。其实整个亚伯拉罕教系的宗教(无论犹太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对知识的态度都比较类似。既认为神是全知的,一个人越有知识,他就越接近神,所以知识有了神性。所以弗朗西斯·培根才会说: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 (拉丁文,也既传说中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话更准确的翻译应该叫“知识本身就是权力”或“知识本身就是权威”。
培根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要求人们推崇知识和理性。培根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本就应该获得更大的尊重,说话更有人听,他甚至主张应该由知识和理性去指导社会和权力的运作,而不应该以威权或社会的成见去压迫知识,
只有这样去理解,培根这话才是带有启蒙主义精神价值的——培根认为知识无需自证,它天生自带权威性。——培根其实是在试图理顺一个社会中到底谁该听谁的、谁该遵从谁的关系。
只可惜,:培根的这句“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在中文语境中总是被误译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给了本就很功利化的我们更深的误导,既“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没有力量”的知识就不是知识。
于是学习知识的人,在我们这里先要证明自己是“有力”的——更或者说“有用”的,而后才能被承认为是知识分子,进而有其社会价值。如果一个博士去送外卖、一个名校毕业生开小摊,那这样的人在我们会得到了最深重的怜悯与嘲笑,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无力者”,于是也就被默认为了没学到知识——至少没学到有用的知识。
“你还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呢!连这点事儿都做不了。”我相信很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人,在社会上都得到过这种揶揄。一旦知识不能改变**,甚至不能用以糊口时,它在我们这里就非但不是权威和荣耀,反而成了一种被嘲笑的羞耻、甚至是罪恶。
|
@cooldog123pp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