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汽车迎来“反向合资”时代

[复制链接]
408|1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从去年起,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开启一轮“反向合资”的高潮,迈入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全新阶段,一个新的合资时代正在到来。

  “外企”走下神坛

  自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于1983年签约以来,中国的汽车合资之路已走过40年历程。由于国产汽车起步较晚,我们不得不寻求外资车企的帮助,通过技术导入来构建整个体系能力,开始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长途跋涉。此后的几十年,合资公司的产品几乎把控着国内每个细分市场。在乘用车领域的A级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销量榜前十,几乎全是大众桑塔纳、捷达、别克凯越、日产轩逸这样的合资品牌轿车。在利润最为丰厚的B级车市场,则几乎被合资品牌垄断。

  而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兴起,中国汽车市场强势崛起,国产新能源智能汽车已将西方发达国家抛在身后。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老三大件”被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新三大件”全部取代。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已超过合资品牌,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等品牌遥遥领先,彻底成为推动车市整体大盘的绝对主力。而以往叱咤风云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被大幅蚕食。属于合资品牌的辉煌时代倏然逝去,外资品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短短几年就被中国品牌“弯道超车”。

  开启“反向合资”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为了在智能新能源时代不被淘汰,外资品牌痛定思痛,开始寻求与中方伙伴探讨合资合作新路径。2023年以来,先后有马自达、大众、奥迪、福特、日产等一众合资品牌,宣布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达成相关合资合作。在燃油车时代,以往所有合资都是同一模式:外方提供产品、技术、品牌甚至生产制造,中方负责销售,面向中国市场,卖给中国消费者。而如今,形势彻底迎来大逆转,合资合作模式也完全反了过来,由中国品牌输出技术,提供产品、品牌、生产制造。外方反倒成了技术的受方,负责销售,面向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彻底改变以往在合资企业中没有话语权的软肋,在“反向合资”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这正应了“风水轮流转”这句老话,从40年前主动寻求合资,到如今外企找上门来合作,从由外国人教着造车,到现在中国车企教跨国车企造车,中国汽车业“反向合资”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历史总是在悄然之间被改写,相比40年前,新一轮的合资完全是市场化的选择,是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组合,其迸发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汹涌澎湃。

  拒绝“直线反超”

  前不久,日本丰田宣布,已取得固态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简化生产过程,大幅缩短充电时间和增加续航里程,并拥有1300多项固态电池的专利,被认为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颠覆性改变。一些业内专家警告称,“弯道超车”的中国新能源,要警惕被以丰田为代表的老牌车企“直线超车”的危险,固态电池技术一旦实现批量应用,必将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不过,中国企业也不是吃素的。近几年,中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上涨20.8%,增速方面无人能及。宁德时代、清陶能源、赣锋锂业、辉能科技中国企业纷纷取得显著成绩。更有甚者,智己L6的固态电池这台车的续航里程可达到1000公里,权威机构预计,2025年国内固态电池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300亿。目前中日两家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的争夺如火如荼,看谁笑到最后。

  中国汽车企业要想继续保住目前的某些优势,务必需要加大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吸引国外车企主动上门来寻求合作,“反向合资”的新合资浪潮才能持续下去。我们更愿意相信“反向合资”模式在2024年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跟进。而如何利用好这种“反向合资”,为中国车企自身寻求更大的利益,考验中国车企的智慧与能力。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相关帖子

沙发
ezcui| | 2024-6-8 20:07 | 只看该作者
河东河西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54

主题

5985

帖子

29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