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读诗书只为贫",并不是原句,而是对苏轼《和董传留别》中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改编。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化巨匠。他的诗歌、散文、书画作品广为流传,深受后世推崇。
2. 原文与翻译:
- 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翻译:
生活中只能以粗衣劣布为伴,但因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非凡。
不喜欢与老儒一起过清苦日子,决定跟随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钱,不能像富贵人家那样去赏春,只能在纷杂的人群中观看选婿的场面。
即使如此,若能考中,仍足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新写的字迹如乌黑的鸦羽一般。
3. 诗句解析:
- 粗缯大布裹生涯:形容董传生活的贫困,只能穿粗布衣服。
- 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贫穷,但因饱读诗书,其气质不平凡,内心丰富。
- 厌伴老儒烹瓠叶:不愿只是清谈学问,希望有所实践。
- 强随举子踏槐花: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改变现状。
- 囊空不办寻春马:因贫穷无法享受春天的乐趣。
- 眼乱行看择婿车:在繁华的都市中目睹他人的富裕生活。
- 得意犹堪夸世俗:通过科举成功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 诏黄新湿字如鸦:描述金榜题名时的情景。
4. 诗词鉴赏:
-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通过对朋友董传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虽然贫穷却因读书而气质高雅的形象。诗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广为传颂,表达了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气质的观点。
5. 时代背景:
-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重视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奋斗历程。北宋时期,科举是士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许多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 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和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读书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高尚气质和追求知识的坚持。
-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还能获得物质上的改善。这种社会现象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综上所述,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诗作,更深刻地揭示了读书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读书与人生态度的重要启示。
|
古人早就领悟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