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充电技术]

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机器人:充电难题的新解法

[复制链接]
136|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tpgf|  楼主 | 2024-12-18 11: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机器人:充电难题的新解法?



一、新能源汽车充电困境
新能源汽车在当下发展迅猛,但充电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首先,充电桩数量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不断增长,但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有差距。据统计,2015 年至 2022 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从不到 10 万台增长至 521 万台,而截至今年 5 月底,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 635.6 万台。然而,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已达 1620 万辆,这使得充电桩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其次,充电车位被占的情况屡见不鲜。新能源车主最大的痛点就是油车占位,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的位置,结果车位全停着油车。例如,河池市民族图书馆东南侧停车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经常被燃油车占用,导致新能源车无法充电。遇到这种情况,车主可以通过交管 12123 一键挪车或拨打 114 电话通知车主挪车。对于充电站经营者来说,可以将充电停车位单独放一个区域,单独管理单独定价,或者对于充满电不走的车辆按停车市场价额外收取停车费。

再者,排队时间长也让新能源车主苦不堪言。“充电 1 小时,排队 4 小时” 成了新能源车主的普遍抱怨。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公共充电桩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北京的网约车司机为例,虽然现在电池技术提高,里程最高配置可达七八百公里,但充电效率太低,排队时间过长,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二、移动充电机器人登场



(一)功能与特点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出现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它能够自动移动到车辆附近进行充电,无需人为介入,整个过程高效便捷。通过 App 或 V2X 通信启用移动充电后,机器人会自动移动到车辆附近并与其建立通信,从开启充电盖板到插拔充电枪,全部自动完成。

移动充电机器人配备了摄像头、激光扫描仪和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能够识别障碍物并作出反应,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同时,机器人负责牵引储能装置(充电车),根据用户请求自动行驶至汽车停放位置。



其特点之一是小巧灵活,不占停车位。例如,爱驰汽车的移动充电机器人 CARL 看起来像是一台自动吸尘器,提供多种容量版本,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大众集团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也可以在路边停车处、多层停车场、车库、车位和地下停车场等不同的停车设施中使用,几乎可以让每个停车场都成为充电站,而无需任何复杂的基础设施。

(二)应用场景广泛
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可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在这些场所,充电桩数量不够或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据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灵活地为车辆充电,不受固定充电桩位置的限制。

在老旧小区,由于停车位紧张、没有固定产权车位、规划电容有限等原因,很多无法安装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出现为老旧小区的新能源车主带来了福音。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机器人身上的二维码预约,机器人就会自动驶向待充电车辆,完成充电操作。



高速服务区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较大的场景之一。在公休假期,消费者出行的补能问题十分突出,车主在服务区排长队充电的景象随处可见。移动充电机器人可解燃眉之急,例如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在高速服务区新增了充电机器人、布置了移动充电仓,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效率。

封闭园区也是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之一。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移动充电巡检机器人,变传统 “车找桩” 为 “桩找车”,并集成充停一体化缴费,为新能源车主缓解了 “充电难” 问题。在无锡高新区的产业基地,移动充电机器人为大量堵在高速、堵在停车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了补能服务。

三、优势显著



(一)灵活性强
移动充电机器人不受场地、基建规模和电力容量限制,展现出了强大的灵活性。传统充电桩需要在固定地点安装,且受到停车场空间和电力供应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难以满足充电需求,尤其是在高峰期。而移动充电机器人具备独立供电能力,无需依赖特定充电桩。它可以在服务区、停车场、商场、景区等各种场合提供充电服务。例如在海南交投冯家湾零碳服务区,移动充电机器人在节假日高峰期有效解决了充电难、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在商场中,车主购物时无需担心找不到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随时为车辆充电。在景区,游客也能方便地为新能源汽车补充电量,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这种灵活性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便捷高效
移动充电机器人一键召唤、随叫随到的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和效率。车主只需进入停车场,选择任意车位停车后,通过扫描场内的二维码下单,运营人员就能遥控移动充电机器人前来进行充电服务。这一过程不仅简便,还能减少用户在寻找充电桩、排队等环节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以武汉汉口火车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和服务区等地为例,这些地方投放使用的移动充电机器人电池容量更大,达到了 184kWh,支持 60kW 直流快充和 7kW 交流慢充两种充电方式,能够快速为电动汽车充电,还可以同时为多辆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网友们也纷纷建议将这种移动充电机器人进行全国推广,特别是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和商场、景区、酒店等地设置,将极大地提升汽车充电的便捷性和体验。

(三)发展潜力大
移动充电机器人具备自动驾驶潜力,未来有望实现自主导航和自动充电。虽然目前主要是由运营人员遥控操作,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充电机器人有望实现自主导航和自动充电,进一步提高充电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例如能链智电推出的充电机器人基于深度学习、5G、V2X、SLAM 等底层技术,拥有多种电池容量和功率,具备一键下单、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等一系列功能。未来,在车机数据打通和机械臂自动拔插的技术储备之下,用户乘坐的无人驾驶汽车不仅可以通过充电机器人进行自动补能,机械臂自动充电技术还可以与充电桩进行融合,实现充电站服务的自动化和无人化,而用户可以在充电场站享受购物、休闲等丰富周边服务。

四、面临挑战



(一)行业标准缺失
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目前行业标准缺失,这给其技术发展和市场规模化应用带来了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企业的产品在性能、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在选择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判断。例如,不同品牌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充电速度、续航能力、电池容量等方面可能各不相同,这给用户带来了困惑。另一方面,安全性能保障也面临挑战。由于没有明确的安全标准,移动充电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比如,电池的安全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度充电等都可能导致电池发生故障,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等严重后果。此外,充电接口的兼容性、机器人的行驶安全等方面也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二)成本较高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造和运营成本较高,这是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首先,从制造方面来看,移动充电机器人集成了先进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智能充电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其制造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一台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成本通常在几十万元甚至更高,远远高于传统的充电桩。其次,在运营成本方面,移动充电机器人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其需要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远程监控和调度,人力成本也较高。这些因素导致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充电服务费高于一般公共充电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推广和应用。例如,在一些高档小区或商场,虽然移动充电机器人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服务,但较高的充电费用使得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为了解决成本较高的问题,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通过优化运营管理,降低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以提高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



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一种创新的充电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它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电动汽车更广泛普及。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充电机器人将不断融合先进的科技成果。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用户的充电需求,并提前进行调度和部署。同时,5G 通信技术的普及将为移动充电机器人提供更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此外,电池技术的创新也将提升移动充电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间,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市场推广方面,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努力,加大对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移动充电机器人,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同时,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则可以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设计,降低制造成本;通过智能化运营管理,减少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扩大。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 亿辆,届时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数百亿元。这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除了前面提到的行业标准缺失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外,还需要解决安全性能、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例如,确保机器人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电池过热、漏电等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机器人的网络安全防护,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总之,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创新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它有望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电动汽车更广泛普及,为实现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xnybk/article/details/144061969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73

主题

16043

帖子

15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