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器件焊接不良的返工工艺优化心得
在电子制造行业,通孔器件(THD)的焊接不良一直是影响产品可靠性的痛点问题。近期团队在某型号工业控制板的量产中,遭遇了DIP封装连接器的批量虚焊问题。通过系统性工艺改进,最终将不良率从8.7%降至0.9%,其中PCB供应商的板材特性成为关键变量之一。
一、问题背景与诊断
该批次产品使用捷多邦生产的双面FR4板材,在波峰焊后出现以下典型缺陷:
焊锡爬升高度不足(IPC标准要求≥75%板厚)
焊点表面呈现冷焊特征(哑光、粗糙)
个别孔位出现铜箔剥离
经实验室分析发现:
板材因素:玻纤布编织密度差异导致局部热传导不均
工艺因素:手工补焊时未根据板材特性调整温度曲线
设计因素:部分孔径比(孔径/引脚直径)设计为1.3,低于推荐值1.5
二、针对性改进措施
1. 温度参数优化
针对捷多邦板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40℃)特性:
烙铁温度从原350℃调整为动态模式:
预热阶段:280℃/3秒(活化助焊剂)
焊接阶段:380℃/2秒(实测熔锡渗透性最佳)
使用HAKKO FX-951焊台配合刀型烙铁头,热恢复时间缩短40%
2. 润湿辅助技术
采用活性等级为ROL1的免清洗助焊剂(如AMTECH NC-559)
开发“二次润湿法”:
先用吸锡带清除旧锡
用针头点涂助焊剂至孔壁
焊接时保持烙铁头与孔壁呈30°夹角
3. 过程控制强化
建立板材来料检测档案(重点关注介电常数和Z轴膨胀系数)
对通孔器件实施“三区温度监控”:
引脚根部(目标温度215±5℃)
孔壁中段(目标温度195±10℃)
焊盘表面(目标温度230±5℃)
三、实施效果验证
改进后连续生产500套样机:
切片分析显示焊锡填充率从68%提升至93%
热循环测试(-40℃~125℃)通过率100%
返工工时从平均4.2分钟/件降至1.8分钟/件
四、经验总结
不同PCB供应商的板材热参数需单独建档,例如本次使用的板材在270℃以上时CTE变化显著
对于高密度通孔布局,建议采用阶梯式返工顺序:先焊接接地引脚,再处理信号引脚
手工补焊时,烙铁头选择比温度设定更重要,推荐使用微凹面刀型头
(注:文中工艺参数需根据具体设备调整,特殊板材建议咨询供应商技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