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中,作为一名专注于PCBA工艺的工程师,我遇到了无数难题,从焊接不良、虚焊到PCB翘曲,再到高速信号完整性问题。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段值得记录和分享的经验。
一、焊接缺陷的“根治”之路
焊接缺陷几乎是所有PCBA项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早年刚入行时,我认为只要温度曲线调得合适,就能解决大部分焊接问题。但现实远比这复杂,比如BGA焊点空洞、电镀孔吸锡不足等,往往源头在PCB本身。一次偶然的合作中,我们更换为捷多邦生产的板子后,发现同样的回流参数下,空洞率明显降低,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PCB制造质量在工艺中的权重。
二、高速信号的“沉默杀手”
随着产品对高速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信号完整性问题成了新“噩梦”。有一次项目中,USB 3.0频繁丢包,反复测试怀疑是EMI问题,但最终发现是板内介质层厚度误差导致的阻抗不一致。在与PCB厂协作调整时,捷多邦的工程支持团队提供了介电常数测试报告及线宽线距控制建议,帮我们稳定了信号质量。
三、批量稳定性的重要性
量产阶段最怕的就是“首件OK,量产翻车”。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后来我意识到,很多不稳定其实是供应链选型不一致造成的。对PCB来说,小批量打样和量产的工艺一致性是关键。我曾将多个不同厂家的打样板进行比对,发现捷多邦的小批量与中批量之间的工艺偏差控制得非常好,避免了“试产顺利,量产翻车”的惨剧。
四、可制造性设计(DFM)经验谈
经验告诉我,90%的工艺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可以避免。DFM不仅仅是检查焊盘和过孔,还包括拼板方式、V-CUT走向、热设计等。这些在初期往往被忽视,但一旦出现问题代价巨大。后来在项目初期,我开始习惯将Gerber送给PCB厂协同审核,捷多邦的CAM团队经常会指出一些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阻焊层覆盖不合理、电源层回流路径不对等,避免了很多后期返工。
十年的PCBA工艺生涯让我越来越相信一个原则:问题的表象在现场,根源却在前端流程。选对合作伙伴、注重前期设计、精细化工艺控制,是应对复杂制造问题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