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问题描述,89C52的P0口驱动多个并口设备时出现乱码,可能涉及硬件驱动能力、总线竞争、信号完整性等问题。以下是逐步分析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
1. P0口驱动能力限制
89C52的P0口为开漏结构,需外接上拉电阻。虽然标称可驱动8个TTL负载,但实际负载能力受以下因素限制:
直流负载:每个TTL负载在低电平时会吸收电流(通常约1mA),多个设备同时拉低时总电流可能超出P0口的源电流极限(典型值约2mA)。
电容性负载:长线或多设备可能导致信号边沿变缓,引发竞争冒险。
新增单片机端口的影响**:若新增单片机的端口配置为推挽输出,可能直接与原P0口形成总线竞争,导致数据冲突。
2. 总线竞争与信号冲突
原系统(打印机+中文屏)可能为被动接收设备,不会主动驱动总线。但新增单片机若未正确配置为高阻输入,可能在输出数据时覆盖原P0口的信号,导致乱码。
3. 上拉电阻不足
若上拉电阻阻值过大(如典型10kΩ),多设备拉低时可能因压降过大导致逻辑电平不稳定(如Vih阈值不满足)。
二、解决方案
1. 硬件隔离与缓冲
增加总线收发器:
在P0口与设备之间加入三态缓冲器(如74LS245),隔离驱动能力与设备。例如:
74LS245的DIR脚接89C52的控制信号(如读/写线),使能端接P0口输出使能信号。
缓冲器可提供独立驱动能力,避免多设备直接挂在P0口上。
分时复用控制:
若新增单片机需双向通信,可通过控制信号(如GAL/CPLD)分时切换设备连接,避免同时驱动。
2. 优化端口配置
新增单片机端口设为高阻输入:
确保新增单片机的并口引脚在不输出数据时配置为高阻输入(悬空),避免主动驱动总线。例如:
```c
// 假设新增单片机为STC系列
P0M0 = 0xFF; // 设置P0口为高阻输入(开漏模式)
P0 = 0xFF; // 释放总线
```
禁用新增单片机的内部上拉:
若新增单片机默认有内部上拉电阻,需手动关闭,避免与原上拉电阻并联导致功耗增加或信号异常。
3. 增强P0口驱动能力
调整上拉电阻值:
若原上拉电阻为10kΩ,可尝试减小至1kΩ~2kΩ(需结合电源驱动能力),降低多设备拉低时的压降。
外部强上拉电路:
使用独立电源(如VCC=5V)通过电阻提供更稳定的上拉,避免因89C52的拉电流不足导致高电平偏低。
4. 电气隔离
光耦隔离:
在新增单片机与原总线之间加入光耦(如6N137),完全隔离电气连接,避免竞争。例如:
原P0口数据 → 光耦隔离 → 新增单片机接收。
磁隔离芯片:
使用磁隔离数字芯片(如ISO7720)替代光耦,提升传输速率并保持信号完整性。
三、实施步骤
1. 检查新增单片机端口状态:
确认其并口引脚是否被配置为推挽输出。若是,改为高阻输入或开漏模式。
2. 测试上拉电阻压降:
用示波器测量P0口高电平电压(多设备连接时),若低于2V(TTL阈值),需调整上拉电阻。
3. 逐步隔离法验证:
断开新增单片机,观察中文屏是否正常工作。
若正常,逐个连接设备并测试,定位冲突源。
4. 添加缓冲器:
在P0口与设备间加入74LS245,并通过控制信号分时启用设备(如打印时禁用中文屏接口)。
四、总结
问题根源在于多设备直接挂载导致P0口驱动能力不足或总线竞争。通过硬件隔离、优化端口配置、增强驱动能力可解决乱码问题。推荐优先尝试增加三态缓冲器和配置新增单片机端口为高阻输入,这两种方法成本低且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