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话题#【AI耗能巨大并非无解之题,中国已将算力设施送上太空!你认为这个做法值得推广吗?】
好消息,中国已率先开启“太空计算时代”!
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中国航天史迎来了里程碑时刻——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星算”计划首批12颗计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建成,开启了人类算力基础设施的“太空时代”。
据了解,此次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由12颗具备P级计算能力的卫星组成,单星算力较传统卫星提升千倍,星座整体计算能力高达5POPS。这些卫星不仅搭载了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还配备了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的突破。另外,卫星间采用的激光通信技术,可使传输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这一突破性技术,无疑构建起了太空中的“算力互联网”。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在太空部署算力设施?其实,与传统地面数据中心相比,太空算力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太空近乎无限的太阳能供给解决了能耗问题,避免了地面数据中心每年消耗大量电力的困境。其次,太空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为算力设备提供了天然冷却源,无需再消耗相当于1.36个西湖水量的冷却资源。此外,太空计算中心还能实现“天数天算”,对遥感数据等天基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可大幅提升应急响应速度。
目前“星算”计划正在加速推进,据国星宇航透露,02组星座现已进入设计阶段。按照规划,未来将建成由2800颗卫星组成的太空算力网络,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基智能中枢”。这种天地协同的算力架构,不仅能为地面提供补充计算资源,更将开启深空探测、太空制造等新领域的发展可能。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潜在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可能激增的能耗需求,太空数据中心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例如,欧盟已投入200万欧元进行可行性研究,计划2035年后部署;美国Lonestar公司今年3月将微型数据中心送上月球;华盛顿州的Starcloud公司也计划年内发射商业卫星数据中心……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中国凭借“星算”计划的首发成功,已率先建立起实用化的太空算力能力。这一次,我们奋力跑在了太空算力新赛道的最前列!
最后,对于“中国把算力设施送上太空”这件事,大家怎么看?你认为这个做法值得全球推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