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江浙一带“两头婚”的兴起,再到如今的“干婚现象”。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年轻一代的冲击下,传统婚姻模式正在慢慢土崩瓦解。 先是江浙一带“两头婚”的兴起,再到如今的“干婚现象”。 许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到“干婚”这个词,简单来说,“干婚”就是“两头婚”的升级版。 “两头婚”并非传统意义上
许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到“干婚”这个词,简单来说,“干婚”就是“两头婚”的升级版。 “两头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男娶女嫁,而是婚后交替去双方父母家,两个孩子也是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同时,家里也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而是都叫爷爷奶奶。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太扎心了
“干婚”则是一种更新的婚姻模式,在日常生活、财务状况等方面却互不干涉。 夫妻俩不是一体,而是以一种平行的方式共同生活。 在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尤其是以开放包容著名的上海,这种“干婚现象”愈加普遍,并且开始向全国蔓延了。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存压力大说起“干婚”,让我想起了之前流行的一种恋爱模式——“周末情侣”。 “周末情侣”指的是恋人在同一个城市,但不在一个区工作。 因此,为了工作,只能在周六周日见面来维系感情。 其实,前几年所流行的“周末情侣”,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就业环境了。 如今,遍地都是996的单休工作,甚至有007的牛马工作。而周末休息的时间,也需要保持随时待命的状态。 这样的工作模式,也不需要考虑“周末情侣”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 实际上,无论是“周末情侣”,还是“干婚”,所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过大。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太扎心了
繁忙的工作,甚至无法让年轻人进行一段正常的恋爱和婚姻。 我们都知道,哪怕是出门玩,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更何况,维持一段恋爱、婚姻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上班不相上下。 上完一天的班之后,年轻人根本没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想躺在床上充充电。 当社会压力过大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降低自己的物欲、恋爱欲。 不能既让年轻人在工作上24小时待命,又让年轻人去谈个恋爱、结个婚。 而对于那些依然有结婚需求的年轻人来说,就选择了一种最“节能”的婚姻模式——“干婚”。 近几年,**对立愈演愈烈,言论也越来越极端。 大多数男性认为,高彩礼加上房车,已经完全超出了经济能力之外。 大多数女性则认为,结婚之后事业发展受阻,生育导致的身体损伤无法恢复如初。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太扎心了
在结婚这件事上,双方出奇地保持了一致,即无论**,都觉得结婚是件亏本买卖。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对立本质上都是对利益的争夺。 由于传统婚姻模式对男性的角色期望,导致男性需要承担起过度的经济。 而职场中对女性的歧视,导致女性选择了婚姻,就意味着放弃了事业。 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模型所产生的“信息茧房”,让越来越多的人只愿意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 于是,便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十分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太扎心了
而对于那些有结婚需求的年轻人来说,就商量出了一个谁也不占谁便宜的婚姻模式——“干婚”。 既然男方觉得彩礼、房、车是亏本买卖,那么就统统废除这些,婚后也无任何财产往来,各管各的钱。 而对于女方来说,既然觉得生育是一种伤害,那么生不生全都由女方自己决定。 与其说“干婚”是一种夫妻关系,不如说是像合租室友一样搭伙过日子。 总而言之,“干婚模式”是一种谁也不占便宜,谁也不吃亏的新型婚姻模式。 在这种婚姻模式下,夫妻两人既没有过多的情感交流,也没有财务枉来,完全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各位读者朋友能否接受“干婚”呢?欢迎在评论区友好讨论。 作者 | 本文转载自@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