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整日与寄存器、中断向量表打交道,为实现高效代码而绞尽脑汁的嵌入式工程师,在24年的深圳 ELEXCON 电子展上,最令我流连忘返的,当属那些在微控制器(MCU)上实现的边缘 AI 方案,它们宛如一场技术革命,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 MCU 能力的认知。
在展会现场,一个基于 Arm Ethos-U55 的演示项目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围观。该项目在 STM32H7 这款经典的 MCU 上运行轻量级目标检测算法,其表现堪称惊艳。帧率稳定维持在 15fps,要知道,在传统方案中,这样的帧率通常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而现在却能在小小的 MCU 上实现,着实令人惊叹。更让人惊喜的是,功耗被成功压制在 10mA 以内,这对于电池供电的物联网设备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指标。回想我之前负责的类似项目,仅仅是神经网络的前处理部分,就占据了高达 80% 的算力资源,与之相比,差距立现。
带着满心的好奇,我与现场的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这才了解到背后的技术奥秘。原来,他们采用了模型剪枝与定点量化的组合优化策略。模型剪枝技术,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精心修剪神经网络中的冗余连接与参数。以 ResNet18 模型为例,经过剪枝后,模型规模缩小至原来的 1/10,大大减轻了计算负担。而定点量化技术,则通过巧妙地将浮点型参数转换为定点表示,在几乎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这两项技术相辅相成,为 MCU 上的神经网络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配合 Ethos-U55 的 MAC(乘累加)单元优化,矩阵运算效率直接提升了 3 倍之多,使得整个模型的推理速度大幅加快。
不仅如此,现场展示的调试工具也让我大开眼界。Arm 提供的工具链功能强大,能够根据模型特性自动生成优化后的算子。以往,算法优化对于像我这样专注于硬件底层开发的工程师来说,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钻研。但如今,借助这一工具链,即使是算法知识相对薄弱的我,也能够轻松调整模型参数,快速得到可用的模型,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这让我不禁反思,曾经那些为了优化汇编代码而熬过的无数个通宵,在如今强大的工具与先进的技术面前,是否真的成为了一种 “历史的必然”。
展望明年的展会,若依旧能有如此精彩且可上手实操的演示项目,我必定会带上自己的开发板奔赴现场。届时,与各路技术高手同场竞技,切磋技艺,共同探索边缘 AI 在 MCU 上的无限可能,这将是一场何等令人期待的技术盛宴。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 MCU 将在边缘 AI 领域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物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