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工具] STM32Cube通过Clang/LLVM支持进一步简化代码开发

[复制链接]
3087|28
dami 发表于 2025-8-2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优化!
lulugl 发表于 2025-8-31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在使用TouchGFX的工程。对于新编译工具,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由于STM32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但是对于TouchGFX这个有lib库的。我在使用STM32U385时,mdk/stm32cubeIDE,cmake等都支持,但是我在使用stm32H755时,生成的工程,还得使用mdk都能正常使用,新的工具出来时,对于各个版本的测试还是需要加大范围,才能更好的适配各个MCU。
stb988 发表于 2025-8-31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几天抽空把 Cube 更新到 6.15,试着用了一下 ST Arm Clang/LLVM 工具链,分享下个人感受:
编译速度
在 VS Code 里用新工具链编译同一个 F4 项目,速度确实比 GCC 略快一点,大项目里感觉明显,小项目差别不大。
生成代码效率
我实际对比了 .elf 的体积和执行跑分,Clang 的结果比 GCC 小了大概 3-5%,而且 Dhrystone 测试的跑分有轻微提升,代码密度确实更好。
迁移体验
我先用混合工具链试的(Clang 编译器 + GNU 链接器),老工程基本没怎么改就能跑通了,兼容性不错。完全切到纯 LLVM 工具链时要调整下链接脚本,幸好官方文档有示例,问题不算大。
和 Cube 的整合
CubeMX 勾选一下就能选工具链了,VS Code 插件也有现成模板,体验比我预想的顺畅。

文档和上手
英文文档比较全,但例子稍微少了一点,如果能多几个典型应用(比如低功耗 Demo、RTOS 工程),上手就更快了。

低功耗/实时性
我只做了个简单的 Tickless FreeRTOS 测试,调度延迟跟 GCC 差不多,没发现负面影响。如果官方后面能在低功耗优化上做点文章会更有吸引力。

整体感觉:对 GCC 用户非常友好,迁移门槛低,性能和代码尺寸都算有诚意的提升。
stb988 发表于 2025-8-3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几天抽空把 Cube 更新到 6.15,试着用了一下 ST Arm Clang/LLVM 工具链,分享下个人感受:

编译速度
在 VS Code 里用新工具链编译同一个 F4 项目,速度确实比 GCC 略快一点,大项目里感觉明显,小项目差别不大。

生成代码效率
我实际对比了 .elf 的体积和执行跑分,Clang 的结果比 GCC 小了大概 3-5%,而且 Dhrystone 测试的跑分有轻微提升,代码密度确实更好。

迁移体验
我先用混合工具链试的(Clang 编译器 + GNU 链接器),老工程基本没怎么改就能跑通了,兼容性不错。完全切到纯 LLVM 工具链时要调整下链接脚本,幸好官方文档有示例,问题不算大。

和 Cube 的整合
CubeMX 勾选一下就能选工具链了,VS Code 插件也有现成模板,体验比我预想的顺畅。

文档和上手
英文文档比较全,但例子稍微少了一点,如果能多几个典型应用(比如低功耗 Demo、RTOS 工程),上手就更快了。

低功耗/实时性
我只做了个简单的 Tickless FreeRTOS 测试,调度延迟跟 GCC 差不多,没发现负面影响。如果官方后面能在低功耗优化上做点文章会更有吸引力。

整体感觉:对 GCC 用户非常友好,迁移门槛低,性能和代码尺寸都算有诚意的提升。
hbzjt2011 发表于 2025-9-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工具链性能与生成效率

增量编译强度建议:若编译时间提升明显且生成代码体积减少显著,推荐继续使用。但还需关注 linker 和 startup 文件的优化,避免不必要的 I/O 和链接过程。

版本对比与缓存机制:可以尝试对比不同优化等级 (-O2, -Os) 与缓存开启(ccache, sccache),看是否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

2. GCC 迁移兼容性

搭建兼容层:建议编写一份 “GCC 兼容宏” 文件,在启动代码与 makefile 中统一包含,减少改动风险。

集成 CI 测试:为差异敏感模块(如启动、ISR、inline assembly)编写自动化编译测试,将可能的兼容问题尽早暴露。

3. Cube 生态整合

模板管理建议:基于原有的 CubeMX 项目模板,维持一份 Clang 版本,以便快速切换。建议建立脚本化流程,将原始 HAL 生成与新工具链部署解耦。

工具链灵活配置:采用 CMakePresets.json 或 VS Code .code-workspace 模式,提升跨项目配置统一性和可维护性。

4. 文档与上手体验

内部文档强化:整理一份团队内部的“Clang 迁移指南”文档(含常见报错、解决方案、环境变量配置示例等),作为快速参考。

教育与培训:可安排一次内部分享会,集中介绍该工具链特性的优势、差异与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让团队更快适应。

5. 低功耗与实时系统的性能优化

延迟敏感场景建议:对关键任务使用 DMA 与中断机制代替 HAL 的阻塞式调用,以降低响应延迟并减少功耗。

功耗配置强化:确保 GPIO 中断触发、低功耗模式的调试和验证,并结合工具链自动生成的 .map 文件分析未使用代码,关闭不必要模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