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讨论] 从适配到突破:烧结铜工艺如何解决企业“改造成本焦虑”?

[复制链接]
91|0
傲牛科技 发表于 2025-10-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傲牛科技 于 2025-10-9 11:19 编辑

烧结铜之所以越来越获得汽车电子与半导体企业青睐,关键在于其成本低廉、各方面性能优异,同时工艺体系既兼容现有产线,又能通过技术迭代降低生产难度,适配先进封装需求,形成 “低门槛切入、高效率生产、高潜力拓展” 的三重优势。作为专业研发生产各类微焊料厂家,我们的工程师在和客户深入沟通,深知工艺适配性是企业引入新材料的核心顾虑。


企业引入新材料时,除了成本和性能的平衡外,最担心的是“推倒重来”式的设备升级。烧结铜在工艺设备上的高度兼容性,完美解决了这一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兼容现有产线:大幅降低设备改造成本

核心设备无需更换。目前主流银烧结设备(如真空烧结炉、压力烧结机),只需通过加装气氛控制系统(如甲酸还原气氛模块、惰性气体保护装置),即可直接适配铜烧结工艺。

工艺参数易衔接。烧结铜的核心工艺参数(如压力5-20MPa、升温速率5-10℃/min)与银烧结高度重合,企业无需重新培训技术团队。

辅助工序无缝对接。从浆料印刷(钢网孔径、印刷压力与银浆通用)到检测环节(X射线检测空洞率、剪切强度测试标准一致),烧结铜完全兼容现有SMT产线的辅助设备,可保证辅助工序良率基本保持持平。

2、工艺条件持续优化:降低生产操作难度

早期铜烧结因需高温高压、严格防氧化,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但随着材料技术突破,其工艺条件已大幅缓和,操作难度显著降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低温无压技术突破。过去铜烧结需300℃以上高温和20MPa高压,而现在通过纳米铜粉表面改性(如包覆抗氧化层)和浆料配方优化(添加助烧结剂),已实现200℃甚至更低温度无压烧结。例如,业内AN-189系列导电铜膏,在 150℃空气氛围(含微量甲酸)下即可完成烧结,空洞率<10%,剪切强度达 35MPa,完全满足车规级IGBT模块需求,无需企业额外投入高压设备。

防氧化工艺简化。针对铜易氧化的痛点,行业已形成“浆料自保护+气氛轻保护”的双重方案。一方面,铜膏中添加的有机胺类抗氧剂,可在烧结过程中形成临时保护层;另一方面,仅需通入低浓度氢气(5%-10%)或甲酸蒸汽,即可替代高成本的纯惰性气体保护。

批量生产稳定性提升。通过颗粒度梯度配比(20nm+100nm混合铜粉)和浆料触变性优化,烧结铜的印刷一致性(厚度偏差<±3%)和烧结均匀性(同一批次剪切强度波动<5%)已达到银烧结水平。

3、适配先进封装:支撑高难度应用场景

随着汽车电子向800V高压平台、半导体向Chiplet高密度封装演进,烧结铜工艺展现出更强的场景适配能力。

大尺寸芯片焊接优势。在SiC功率模块(芯片尺寸>10mm×10mm)封装中,传统银烧结易因压力不均导致边缘空洞,而铜烧结通过“分区温控+柔性压力”工艺,可实现芯片全域均匀烧结。

异质材料兼容能力。面对陶瓷基板(AlN)、铜基散热器、柔性基板等多种异质材料,铜烧结通过调整浆料配方(如添加钛基活性成分),可实现与不同基材的良好结合。在柔性电子封装中,我们的柔性铜膏可在PI基板上实现200℃低温烧结,焊接强度达25MPa,且经过 1000 次弯曲测试(弯曲半径 5mm)无断裂,适配车载柔性传感器需求。

高密度互连潜力。在Chiplet封装的微凸点(直径<50μm)焊接中,铜烧结通过激光辅助局部烧结工艺,可实现精准控温(局部温度250℃,周边温度<100℃),避免对相邻芯片造成热损伤。。


对于众多汽车电子、功率模块等企业而言,烧结铜在能够满足大部分烧结银性能的同时,还能大幅降低材料成本,而工艺上调整也无需推倒重来,实现了“适配未来”的长期价值——既无需大规模改造设备即可快速切入,又能通过工艺迭代满足更高难度的封装需求。作为微焊料厂家,我们将持续投入烧结铜产品的研发,工艺的优化,推出更适配不同场景的定制化方案,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拥抱材料升级浪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3

主题

23

帖子

0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