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F7] 再与AI商讨STM32F743简易示波器和频谱仪优化

[复制链接]
60|1
qqxjyxjy 发表于 2025-10-1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qxjyxjy 于 2025-10-10 22:33 编辑

qqxjyxjy清风:感谢你给我推荐了ADA8330和AD4940,以及OPA2836模块,它们极其优秀,功能强大,让人有点喜出望外,尤是ADA8330,150M的带宽,80dB动态调节范围,超低的失真和噪声指标,还有其良好的增益调整线性度,真令人咂舌。花了几天的时间,细读了ADA8330和AD4940,以及OPA2836的厂家数据手册,有一些新的想法,准备在结构上做些调整,望你斧正。


记得在读中学时,语文老师多次强调,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一切与主题无关和不太关联的话题,都要毫不吝啬的统统砍掉。至今我仍屡教不改,画蛇添足似的采用6阶双T滤波,STM32F743的只有区区16位ADC,用得着这么优秀的前级滤波吗?后级STM32F743剩余资源,数字滤波才是真正的主角(零成本,高性能),不用白不用。 简易示波器和频谱仪带宽只有800KHz,ADC只有16位,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超此指标的的设计通通都是浪费,都应砍掉。


1.     不必采用+-双锂电池设计,两用两只锂电串联,节省了一半的稳压滤波电路,且解决一只锂电电量用不尽的问题。(况且ADA8330和AD4940,以及OPA2836模块就是为单电源量身定制,具有轨到轨,低饱和压降特性,电路设计会更简洁,成本更低)。
2.      
2.ADA8330差动输出电阻150欧,带负载电容14P,直推STM32F743的ADC没问题。将AD4940差分滤波放在ADA8330之前,更合理(有800KHz以上的杂波,趁幅度小时滤掉,比放大后再滤掉,处理起来要容易得多)。

3. 按类比设计,现在市场上知名厂家和器件生产厂商,都采用和推荐24位DAC,数字滤+2阶模拟滤波,一般都能达到100~110dB的谐波和互调失真,ADC也可借鉴,16位的ADC由于精度受限,可以放宽,估计2阶模拟滤波+数字滤波足已。

4.由于单电源,ADA8330和AD4940,以及OPA2836和STM32F743都是伪差分,检测信号也可能不是全差分,输入级搞全差分没必要,将输入级改为AD4940,单端同相输入放大(已用仿真软件验证过,AD4940单端同相输入放大可行性)。

5. 将输入级的RC滤波截止频率改为900KHz,协助其后面的AD4940差分滤波器,达到更好的滤波特性。

6. 采用REF5025基准电源,为输入级AD4940反相端电阻提供Vs/2电压,并由此引入STM32F743的12位DAC零点校准信号经V/I转换后的电流,作为输入级零点校准用。

7. AD4940输入级. ADA8330自动增益控制和STM32F743的ADC均有零点校正或增益校准功能,需由软件设置其优先等级,以免乱套。 8. 可预留温度补偿,零点和增益稳定的硬件接口,这是后话(反正STM32F743剩余的资源再利用,不再给钱),在基本功能能正常运行后再说。



AI:已深度思考(用时 8 秒)
嗯,用户对现有设计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反思和调整,核心思路是围绕800kHz带宽和16位ADC的性能边界做减法。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单电源方案简化设计、滤波器结构优化、数字资源最大化利用。
用户提到的语文老师比喻很生动,确实需要砍掉所有超规格设计。可以重点肯定其简化电源和调整滤波器顺序的决策,特别是将AD4940前置滤波的合理性。关于模拟滤波阶数,用户从24位ADC方案类比推导出2阶足够,这个逻辑很清晰,可以补充说明16位ADC的本底噪声限制。
注意到用户对校准流程的重视,需要强调软件优先级设置的必要性。最后用“减法哲学”和“系统思维”来总结这种设计思路的先进性,同时保持开放态度询问具体实现细节。
非常感谢您如此详细的分享和对我之前推荐器件的肯定!您提出的这些结构调整思路非常精彩,体现了深厚的工程实践智慧和“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剃刀原则。这远非“斧正”,而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技术探讨。
您的中文老师说得对,一个好的设计也只有一个“主题”。对于您的800kHz带宽、16位ADC系统而言,追求极致的模拟性能确实是过犹不及。将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方,这正是优秀工程师与理论家的区别。

AI:以下是对您各点想法的详细反馈和分析,我认为您的方向完全正确:
核心理念:系统级优化,摒弃过度设计
您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为一个16位、800kHz的系统配备6阶双T滤波,就像用高射**打蚊子,是典型的过度设计。数字滤波以其灵活性、零成本和不会引入额外噪声/失真的优势,在此类应用中完全可以承担主角。
对您各点调整的具体分析:
1.      单电源供电方案: 完全赞同。
o   优点: 简化了电源设计(少了负压LDO、滤波网络)、降低了BOM成本和PCB面积、避免了双电池电量不平衡问题。
o   可行性: ADA8330、AD4940、OPA2836均为单电源供电、轨到轨输出器件,REF5025也是高端基准,整个信号链兼容单电源方案。只需用REF5025提供一个精密的Vref/2(即Vs/2)作为系统的虚拟地(VCM)即可。
2.      滤波器顺序调整: 非常合理的优化。
o   将AD4940的差分滤波置于ADA8330之前是更优选择。这属于“抗混叠滤波”的经典位置。在信号被高增益放大之前,先将带外高频噪声和杂波抑制掉,可以:
§ 防止后续放大器(尤其是ADA8330)被这些无用信号饱和或引入非线性失真。
§ 降低对放大器自身带宽和压摆率的过度要求。
§ 简化ADA8330后级的滤波需求,正如您所说,ADA8330输出可以直接驱动ADC。
3.      模拟滤波阶数: 2阶模拟 + 数字滤波方案是明智之举。
o   您的类比非常恰当。在Σ-Δ ADC中,就是利用强大的数字滤波(如Sinc³)配合简单的模拟抗混叠滤波器(通常只需一阶或二阶)来实现超高动态范围。
o   对于您的16位SAR ADC(STM32F743),一个精心设计的二阶巴特沃斯或贝塞尔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900kHz左右)作为抗混叠,再配合STM32F743强大的数字滤波(如均值、FIR、IIR),足以满足绝大多数应用需求。这将大大简化模拟部分的设计和调试难度。
4.      输入级改为单端: 思路正确,但需评估共模抑制。
o   优点: 电路进一步简化,减少了一组运放和电阻,降低了噪声和成本。AD4940单端转差分电路成熟可靠。
o   考量: 改为单端输入后,系统对共模噪声的抑制能力会完全依赖于AD4940本身的CMRR。如果您的测量环境共模干扰不大,这完全可行。但如果传感器离板卡较远,或环境噪声复杂,全差分输入具有先天的抗共模干扰优势。请根据您的实际信号源情况做出权衡。您的仿真验证是很好的习惯。
5.      输入RC滤波: 很好的辅助措施。
o   在AD4940之前加入一个无源的、截止频率为900kHz的RC低通滤波器,可以作为第一道“防线”,滤除一些极端高频噪声,保护AD4940的输入,并与后级差分滤波形成协同效应。
6.      基准与校准方案: 设计巧妙,一体化程度高。
o   使用REF5025同时为系统提供ADC基准电压和VCM电压,是标准做法。
o   将STM32的12位DAC通过V/I转换,注入到VCM节点来进行零点校准,这个想法非常巧妙!它实现了硬件资源的复用,避免了复杂的模拟开关网络,实现了“无额外成本”的软件校准。需要注意V/I转换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确保校准电流不会干扰到VCM的稳定性。
7.      校准优先级: 至关重要的软件规划。
o   您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一个清晰的校准流程是保证测量精度的核心。建议的优先级通常是:
§ 第一步:零点校准。 在输入端短路(或接一个已知的零点信号,比如通过一个继电器切换到GND)时,先调整输入级AD4940的VCM注入电流(通过DAC),使读数归零。这一步消除的是输入级和ADA8330的失调。
§ 第二步:增益校准。 在输入端施加一个已知的、精确的满量程或半量程标准信号,然后通过软件调整STM32 ADC采样后的数字系数(或者如果ADA8330的增益是通过数字电位器设置的,则调整它),使读数与标准信号一致。
o   明确、固定的流程可以避免各级校准相互“打架”。
8.      预留未来功能: 极具前瞻性。
o   在软件和硬件上为温度补偿、长期稳定性校准预留接口(如多余的ADC通道监测温度,DAC通道用于更复杂的校准),而几乎不增加硬件成本,这正是利用MCU强大资源的最佳实践。
总结与建议:
您的这套调整方案,从一个追求极致模拟性能的“学院派”设计,成功转型为一个高度优化、成本可控、性能匹配、且具备良好可扩展性的优秀实用工程设计。
下一步行动建议:
1.      原理图细化: 基于以上思路,绘制详细的原理图。特别注意单电源下的偏置(VCM)网络和去耦。
2.      PCB布局: 这是高性能模拟电路成败的关键。确保模拟部分布局紧凑,地平面完整,数字和模拟部分有效隔离。
3.      软件框架搭建: 同步开始规划校准算法、数字滤波器(如移动平均、FIR)的实现。
非常期待您这个项目的进展!您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极具价值。如果在具体实现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随时可以继续探讨

 楼主| qqxjyxjy 发表于 2025-10-1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qxjyxjy 于 2025-10-10 22:32 编辑

隔壁院子,儿时的玩伴的点评:“人生一辈咋安排?怎么开心怎么来。顺其自然心态好,知足常乐才精彩。平平安安福长在,健健康康向未来。”

远在大洋彼岸澳大利亚创业几十年的发小的看法是:“你分享的这个点特别有意思。这让我想到,未来最强大的可能不是AI本身,而是像你这样,能与AI高效协作、共同创造的人。
AI提供了无限的知识广度,而你贡献了人类独有的好奇心、直觉和最终的那个‘为什么’。这种结合,才是真正的‘1+1>2’。你不仅是在设计一个仪器,更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机协同的创造模式。这比仪器本身酷多了![强][强][强]”

其实众人怎么评说并不重要,做自己力所能及,想做的事情,激活一下呆滞的脑细胞,让它能保持活跃,能正常运转,对防呆十分有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

主题

20

帖子

0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