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茶水间] 【每周分享】为什么NTC温度传感器很难在全温范围做到0.5℃以内的误差?

[复制链接]
144|1
dffzh 发表于 2025-10-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TC温度传感器即所谓的NTC热敏电阻,对于常规、独立使用的NTC热敏电阻来说,在全温范围内(例如-40℃到+150℃)实现0.5℃的绝对精度是极其困难且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补偿和校准手段,在特定的、较窄的温度区间内实现0.5℃的绝对精度。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其实总结一下,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高度非线性的R-T特性:

NTC的电阻-温度关系是指数型的,而不是线型的。这意味着在低温时,电阻变化非常剧烈,而在高温时,电阻变化相对平缓。这种非线性使得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用简单的公式进行高精度拟合变得非常困难。比如我最近使用的一款NTC温度传感器,其R-T关系式如下:
元件本身的离散性(初始容差):
即使是同一批生产的NTC,其25℃下的标称电阻值(如10kΩ)也存在容差。常见的容差有 ±1%,±3%,±5%等。一个±1%的10kΩ NTC,在25℃时其阻值可能就在9900Ω到10100Ω之间,这直接引入了远大于0.5℃的初始误差。
B值(热敏指数)的离散性:
B值描述了NTC电阻随温度变化的“陡峭”程度。B值本身也存在容差(例如±1%)。B值的微小差异会在高温和低温端被放大,导致巨大的测温误差。例如,一个B值为3950的NTC,如果其B值有1%的偏差,在-40℃和+150℃时可能引入2-3℃甚至更大的误差。
自热效应:
NTC在测量时需要施加一个激励电流,电流流过会使其自身发热,导致测得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这个误差在高低温环境下(尤其是空气静止时)会变得更加显著,且难以精确补偿。
那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地提高NTC的测量精度呢?
筛选高精度元件:
选择初始容差和B值容差都极小的NTC,例如选择25℃阻值容差为±0.5%甚至±0.2%,B值容差为±0.5%的NTC,但是这类元件价格昂贵。
多点精密校准: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仅仅依靠NTC手册上给出的参数(如R25和B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恒温槽或高精度温箱中,对整个测温系统(包括NTC、ADC、参考电阻等)在多个温度点(例如-20℃, 0℃, 25℃, 50℃, 80℃)进行实测校准。
方法:记录下每个校准点温度下ADC的原始读数。
结果:生成一个“温度-ADC读数”的查找表,或者通过高阶多项式(如Steinhart-Hart方程)来拟合出专属的、高精度的R-T曲线。
使用Steinhart-Hart方程:
这是比简单B值方程精确得多的模型。其形式为:
1/T = A + B * ln(R) + C * (ln(R))^3
其中A, B, C是三个与NTC本身特性相关的常数。通过三个或更多校准点的数据,可以解算出这三个常数,从而在整个温度范围内获得极高的拟合精度。

最近我就用类似的方法对三个采样点进行了多项式拟合,还发现拟合结果基本就是一个二次多项式,并且拟合后导入代码测试,测温精度确实提高了不少:
优化硬件电路设计:
使用高精度、低温漂的参考电阻:这个电阻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测量的准确性,比如使用0.1%精度的参考电阻。
使用高分辨率ADC:至少需要16位或以上的ADC,以减少量化误差。
优化激励电流:采用恒流源或低占空比的脉冲激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热效应。
注意PCB布局:避免热源和走线对NTC造成影响。

另外,如果你们产品的应用场景对全温范围的绝对精度要求是0.5℃以内,那么不建议使用NTC,可以优先考虑铂电阻PT100/PT1000或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7

主题

1475

帖子

23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