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下一代电力架构:倾佳电子面向AI服务器的全数字双输入碳化硅电源深度解析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力新挑战
本章旨在阐明现代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极端电力与效率挑战,将电源供应单元(PSU)定位为实现可扩展且可持续AI计算的关键赋能技术,而非简单的供电组件。
1.1 AI加速器的功耗、密度与动态负载挑战
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作为算力核心承载单元的AI服务器,其功耗也随之急剧攀升 。由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和AI加速器驱动的AI服务器,其功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一台配置8张加速卡的AI服务器功耗可达5 kW至10 kW,而未来单个服务器机柜的功率需求预计将达到120 kW甚至更高 。这一趋势直接源于AI模型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数据中心的电力基础设施构成了严峻考验 。
这种巨大的功耗高度集中在极小的物理空间内,对电源的功率密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服务器PSU的设计已经从早期的个位数功率密度(W/in³)演进至接近100 W/in³,而为满足未来AI服务器的需求,新一代设计的目标功率密度已超过180 W/in³,甚至向270 W/in³及更高水平迈进 。
此外,AI工作负载具有高度动态的特性,其功耗会在微秒级时间内从接近空闲状态飙升至满负荷运行。这种剧烈的负载变化要求PSU具备极高的动态响应能力,以确保为GPU、CPU、高带宽内存(HBM)等对电压波动极其敏感的核心计算组件提供稳定、纯净的电压轨 。任何电压的瞬时跌落或过冲都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甚至系统崩溃,因此,电源的动态性能已成为保障AI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基石。
1.2 性能基准:80 Plus钛金认证及未来趋势
80 Plus钛金认证是当前服务器PSU能效的最高标准,它要求电源在10%、20%、50%和100%四个关键负载点下均达到极高的转换效率。以230V内部非冗余电源为例,其在10%负载下效率需达到90%,20%负载下为94%,50%负载下为96%,100%负载下则为94% 。
这一标准不仅是衡量产品性能的基准,更是推动电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满足钛金认证的严苛要求,尤其是在10%的轻载条件下仍需保持90%以上的高效率,设计者必须摒弃传统的电路拓扑,转而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PFC)、同步整流等更先进的控制技术和电路架构 。欧盟的ErP(欧洲生态设计)法规也正与此标准对齐,逐步将钛金级能效作为新型服务器PSU的强制性要求,进一步加速了高能效电源技术的普及 。
实现钛金级效率,特别是在轻载和重载之间维持平坦的效率曲线,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这不仅要求拓扑结构的创新,更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极致要求,从而直接推动了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宽禁带(WBG)半导体在电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1.3 行业标准的作用:OCP ORv3对AI电力基础设施的塑造开放计算项目(Open Compute Project, OCP)致力于通过开放和标准化的硬件设计,提升数据中心的效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其中,开放机架V3(Open Rack v3, ORv3)标准是塑造下一代AI电力基础设施的关键倡议。
ORv3标准的一个核心变革是确立了机架内48V直流供电架构,取代了传统的12V方案。电压的提升显著降低了母线排(Busbar)和配电网络(PDN)中的电流,从而根据功率损耗公式$P = I^2R$大幅减少了配电损耗,提升了整体能源效率 。
该标准详细定义了电源架(Power Shelf)、额定电流高达1000A+的母线排连接器、以及电池备份单元(BBU)等关键组件的规格,构建了一个标准化的硬件生态系统。这不仅促进了不同供应商产品间的互操作性,也通过规模效应和简化的设计降低了数据中心的总拥有成本(TCO)。本文所探讨的AI服务器电源,其设计必须严格遵循ORv3标准,以确保能够无缝集成到这一先进的生态系统中。
AI服务器对功率密度和效率的极端追求,是推动电源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核心催化剂。这不再是简单的渐进式改进,而是一场涉及系统架构、电路拓扑和核心半导体器件的全面革命。AI GPU的功耗远超传统CPU,将数千瓦的功率集中于一个服务器机箱内,这首先引发了严峻的热管理挑战 。低效的电能转换会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的移除成本高昂且技术复杂,直接恶化了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UE)指标。因此,追求80 Plus钛金级这样的高效率标准,已从一项“绿色”倡议转变为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和控制运营成本的刚性需求 。要在ORv3电源架等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实现如此高的功率输出和转换效率,电源的功率密度(W/in³)必须实现飞跃式提升 。正是这种对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双重极限追求,使得传统的硅基拓扑结构难以为继,并强制业界转向采用宽禁带半导体(SiC, GaN)和与之匹配的先进拓扑(如图腾柱PFC、LLC谐振变换器),这也是本报告后续章节将深入探讨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保障不间断运行:高可用性电力架构
本章详细阐述了保障关键AI工作负载连续、可靠供电所需的系统级电力架构,重点分析了双输入自动转换开关(ATS)电源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2.1 可靠性的基石:N+M冗余配置冗余设计是确保系统在单个组件发生故障或进行维护时仍能持续可用性的核心策略 。在电源系统中,N+M冗余配置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其中,“N”代表支持满载运行所需的最少电源模块数量,“+M”则代表额外配置的备用模块数量 。
N+1是应用最广泛的冗余模式,它为系统提供了一个备用模块 。例如,一个需要15 kW功率的服务器机柜,若采用3 kW的PSU模块,则N=5。配置为N+1冗余时,系统将安装6个PSU模块。在正常运行时,6个模块通过均流技术共同分担负载;当其中任意一个模块发生故障时,其余5个模块能够无缝接管全部负载,保证服务器的持续运行。
对于金融、国防等对可用性要求更高的关键任务系统,可能会采用N+2(提供两个备用模块)或2N(完全镜像的冗余系统)等更高级别的配置,以应对多点故障的极端情况 。无论采用何种配置,PSU模块必须具备并联均流能力,这是实现冗余架构的基础 。
2.2 双源输入的灵活性:自动转换开关(ATS)机制 自动转换开关(ATS)是一种能够在主电源发生故障(如断电、电压异常)时,自动将负载切换至备用电源的装置,从而确保关键设备的电力供应不被中断 。
本报告所讨论的AI服务器电源,其一个核心特性是集成了ATS功能,并支持双路电源输入,如“交流市电+高压直流(AC+HVDC)”或“双路交流(AC+AC)”模式。这种设计将电源侧的冗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进入电源变换级之前就已确保了输入源的可靠性。
ATS的关键技术特性包括:
先断后合(Break-Before-Make)切换:在切换过程中,ATS必须先与当前电源断开连接,然后再与新的电源接通,以严格防止两路独立电源发生短路,这是保障系统安全的根本要求 。
快速无缝切换:对于IT设备而言,切换过程必须足够快,以至于设备不会感知到供电中断。高质量的ATS切换时间可以做到对负载透明 26。
高可靠性:ATS内部通常包含可靠的机械和电气联锁机制,防止误操作。其实现方式可以是传统的继电器,也可以是性能更优、可靠性更高的固态开关,如晶闸管(SCR)或MOSFET 。
2.3 数据中心向高压直流(HVDC)的演进 传统数据中心的供电链路涉及多次交-直流(AC-DC)和直-交流(DC-AC)转换(市电 -> UPS -> PDU -> PSU),每一个转换环节都会引入能量损失,通常端到端效率较低 。
高压直流(HVDC)供电架构通过简化这一链路来提升效率。它在数据中心前端将市电一次性转换为高压直流电(例如±400V或800V),然后直接将直流电分配至各个机柜 。这种架构减少了转换环节,能够将端到端的供电效率提升高达5% 。此外,HVDC系统相比传统的UPS系统,还具有可靠性更高、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更长、占地面积更小等优势 。
支持AC+HVDC双输入的ATS电源,正是推动数据中心向HVDC架构平滑过渡的关键技术。它允许数据中心在建设和运营中同时保留传统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新建的HVDC系统。服务器机柜可以同时连接至两套系统,利用ATS功能实现两路输入之间的冗余备份和无缝切换,例如,将交流电网作为HVDC线路的备用,或反之亦然。
这种具备AC+HVDC双输入能力的集成ATS电源,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功能特性。它代表了一项关键的“桥接”技术,为数据中心行业从传统的交流基础设施向更高效的HVDC架构进行战略性迁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确保了整个迁移过程中业务连续性达到Tier IV级别的容错标准。数据中心的电力系统可用性要求极高,通常需要至少两路独立的供电路径 。与此同时,由AI驱动的功耗激增正迫使行业转向HVDC以追求更高的效率和功率密度 。然而,在现有的大型数据中心内,一次性、颠覆性地完成从AC到HVDC的全面切换,在经济和后勤上都是不现实的,分阶段、渐进式的迁移成为必然选择。一台能够同时接收AC和HVDC输入的ATS电源,允许服务器机柜同时接入传统的由UPS支持的交流电通路和新建的HVDC母线 。这种架构不仅在PSU层面实现了N+M冗余,更在供电来源层面实现了跨越不同电力范式(AC与DC)的终极冗余。因此,这种电源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向HVDC转型的风险,使得运营商可以在不影响现有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逐步建设和扩展HVDC基础设施。它成为了连接数据中心电力系统“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接口。
第三章:全数字AI服务器PSU的内部架构本节将深入剖析AI服务器PSU的内部工作原理,阐述数字控制技术如何精准调控先进的功率拓扑,以实现严苛的性能指标。
3.1 数字控制范式
“全数字”电源的核心在于用微控制器(MC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取代传统的模拟控制环路(如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通过软件算法来执行控制逻辑 。这种范式转变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
灵活性与自适应性:电源的各项控制参数,如环路补偿、开关频率、电压设定点等,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编程和实时调整。这使得PSU能够根据变化的输入电压和输出负载条件,动态优化自身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在最高效的运行点 。
高级控制策略的实现:数字控制使得复杂的控制算法成为可能,例如用于提升瞬态响应的非线性控制、用于降低开关损耗的自适应死区时间控制、以及用于提升轻载效率的交错拓扑相位脱落(phase shedding)技术 。
系统集成与智能监控:数字核心便于通过PMBus等通信协议与服务器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实现对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这不仅为系统级的智能功耗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还能实现故障预测和诊断,提升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更高的功率密度:数字控制器集成了高分辨率脉宽调制器(PWM)和高速模数转换器(ADC),能够支持更高的开关频率。频率的提升可以直接减小电感、变压器、电容等无源器件的体积和重量,这是实现PSU高功率密度的关键途径 。
3.2 第一级:AC/DC前端——无桥图腾柱PFC 功率因数校正(PFC)级是电源的第一级,其主要任务是校正输入电流波形,使其成为与输入电压同相位的正弦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的有效功率利用率,并抑制谐波电流,以满足IEC 61000-3-2等国际标准的要求 。
对于追求极致效率的AI服务器电源而言,无桥图腾柱(Bridgeless Totem-Pole)PFC已成为首选拓扑。与传统升压型(Boost)PFC相比,它取消了前端的桥式整流器,从而消除了整流桥中两个二极管的固定导通损耗。这一改进直接将PFC级的效率提升了1%到2%,在数千瓦的功率等级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进步 。
图腾柱拓扑由两个半桥臂组成:一个是由传统硅MOSFET构成的“慢速臂”,以工频(50/60Hz)进行切换,实现对交流电的正负半周进行整流;另一个是由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SiC MOSFET)构成的“快速臂”,以数百千赫兹的高频进行开关操作,完成升压和波形整形。这种结构能够实现超过99%的惊人效率 。
对于更高功率的应用(例如超过3kW),通常采用交错式(Interleaved)图腾柱PFC。该技术将多个PFC功率级并联,并使其开关时序相互错相。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抵消输入和输出的电流纹波,从而减小所需滤波电感的体积,降低对单个功率器件的电流应力,并改善热量分布,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 。
3.3 第二级:隔离DC/DC核心——LLC谐振变换器 DC/DC变换级是电源的核心,负责将PFC级输出的高压直流母线(通常为400V左右)转换为服务器机架所需的48V,并提供必要的电气隔离。
LLC谐振变换器是这一级的首选拓扑。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宽负载范围内实现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 ZVS)。ZVS技术可以基本消除开关管的开通过程损耗,这使得变换器可以在极高的开关频率下运行,从而大幅减小磁性元件(变压器)和输出滤波电容的尺寸,这是实现PSU超高功率密度的决定性因素 。
LLC变换器通过一个由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和变压器励磁电感(Lm)组成的谐振网络,将方波电压/电流整形为接近正弦波的形态,使得开关管在电压过零的瞬间进行切换。输出电压的调节则通过改变开关频率来完成。
在面向AI服务器的大功率PSU中,通常会采用多相或多模块并联的LLC变换器方案,以处理巨大的输出电流,优化热量分布,并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和可靠性 。
数字控制的图腾柱PFC与LLC谐振变换器的结合,并非随意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深度协同的系统级设计。在这个组合中,两种拓扑的优势被相互放大,而数字控制和宽禁带半导体则是解锁这一切潜能的关键。由SiC器件赋能的图腾柱PFC,能够以超过99%的极高效率,为后端提供一个稳定、高质量的高压直流母线(约400V)。这个稳定的输入电压,恰恰是LLC谐振变换器实现最优性能的理想工作条件,因为LLC通过微调工作频率来进行输出调节,对输入电压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反过来,LLC变换器凭借其ZVS特性和宽禁带器件的高频能力,能够将变压器和输出滤波器设计得极为小巧,这是贡献PSU整体功率密度的最主要因素 。数字控制系统则如同整个电源的“大脑”,它不仅负责图腾柱PFC复杂的控制逻辑(如零点穿越失真校正、交错相位的动态管理等),还精确地调制LLC的工作频率以实现紧凑的输出电压调节和最优的ZVS。更重要的是,数字控制实现了前后级之间的通信与协调,从而达成整个系统的协同优化。因此,若要同时实现超过100 W/in³的功率密度和97.5%以上的整机效率,这种“图腾柱PFC + LLC谐振 + 数字控制”的黄金组合是当前技术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核心使能技术:碳化硅MOSFET本章将深入到器件层面,详细阐述为何碳化硅(SiC)MOSFET是实现前述先进电源拓扑的关键使能技术。
4.1 SiC相较于传统硅(Si)的根本优势  碳化硅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物理特性远超传统硅,为功率器件带来了革命性的性能提升 。
宽禁带宽度:SiC的禁带宽度约为3.26eV,是硅(1.12eV)的近三倍。这使其能够承受比硅高出近10倍的击穿电场强度。因此,在相同的耐压等级下,SiC器件的漂移层可以做得更薄、掺杂浓度更高,从而在更小的芯片面积上实现极低的导通电阻 。
高热导率:SiC的导热系数约为硅的三倍,这意味着它能更有效地将内部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这一特性使得SiC器件可以在更高的结温下(通常为175°C甚至更高)可靠工作,或者在相同功耗下拥有更低的温升,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的尺寸,这对于提升功率密度至关重要 。
极低的导通电阻($R_{DS(on)}$):得益于其优越的材料特性,SiC MOSFET在单位面积上可以实现比同耐压等级的硅MOSFET低得多的导通电阻,这直接降低了器件在导通状态下的功率损耗($P_{cond} = I^2 \times R_{DS(on)}$)。
卓越的开关性能:由于SiC材料的少数载流子寿命极短,其二极管几乎没有反向恢复电荷($Q_{rr}$)。反向恢复是传统硅MOSFET和二极管中主要的开关损耗来源之一。SiC器件极低甚至为零的$Q_{rr}$,结合其较小的寄生电容,使其能够实现极快的开关速度和极低的开关损耗 。
4.2 SiC在图腾柱PFC中的关键作用 图腾柱PFC拓扑的核心技术挑战在于其快速臂的硬开关工作模式。当快速臂中的一个MOSFET关断,另一个MOSFET开通时,关断器件的体二极管会经历一个反向恢复过程。对于传统的硅MOSFET,其体二极管存在严重的反向恢复问题,会产生一个巨大且短暂的反向恢复电流,这不仅导致巨大的开关损耗,还可能引起器件的永久性损坏 。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严重限制了图腾柱PFC拓扑的应用,使其只能工作在电流不连续的临界导通模式(CrM)下,且功率受限。
SiC MOSFET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Q_{rr}$)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特性是解决图腾柱PFC技术瓶颈的“银弹”,它使得该拓扑可以在电流连续导通模式(CCM)下高效、可靠地运行。CCM模式下的峰值电流更低,EMI特性也更优,是实现数千瓦级大功率PFC的理想工作模式 。因此,可以说SiC器件并非仅仅“改善”了图腾柱PFC的性能,而是从根本上“实现”了其在大功率AI服务器电源领域的应用。
4.3 SiC在LLC谐振级中的优化价值虽然GaN器件因其零$Q_{rr}$和极低的栅极电荷在LLC变换器中同样表现出色,但SiC MOSFET也为该拓扑带来了显著的性能增益 。
易于实现ZVS:SiC MOSFET较低的输出电容($C_{oss}$)意味着在每个开关周期中需要存储和释放的能量($E_{oss}$)更少。这降低了实现ZVS所需的励磁电流,使得变换器可以在更宽的负载范围和更高的开关频率下轻松维持软开关状态,从而提升了整体效率 。
降低驱动损耗:与同规格的硅MOSFET相比,SiC MOSFET的栅极电荷($Q_G$)更低,这意味着驱动其开关所需的能量更少。在现代LLC设计动辄数百千赫兹甚至兆赫兹以上的开关频率下,栅极驱动损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使用SiC可以有效降低这部分损耗 。
提升热裕量和可靠性:SiC器件优异的高温工作能力为LLC级提供了更大的热设计裕量。LLC级通常是PSU中热应力最集中的部分之一,采用SiC器件可以提高其在高温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SiC在AI服务器PSU中的应用,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SiC MOSFET极低的开关损耗(源于低$Q_{rr}$、低$E_{on}$和$E_{off}$)是提升PFC和LLC级开关频率的首要前提 。根据电磁学原理,磁性元件(电感、变压器)的体积与开关频率大致成反比,频率的提升直接导致了这些无源器件尺寸的缩小。而磁性元件和电容体积的减小,是提升PSU功率密度(W/in³)和缩小其物理尺寸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一个更小、更紧凑的PSU布局,自然意味着更短的PCB走线和内部连接。更短的电气路径会降低功率回路中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在快速开关过程中,更低的寄生参数可以有效抑制电压过冲和振铃,这不仅提高了器件的运行可靠性,还减少了电磁干扰(EMI)的产生,从而简化了对EMI滤波器的设计要求。由此可见,SiC高频开关能力所带来的初始优势,会贯穿整个设计流程,在功率密度、热管理、可靠性乃至EMI性能等多个层面产生连锁的、复合的增益。
第五章:性能与竞争分析:SiC MOSFET案例研究本章将利用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提供的产品数据,对一款代表性的SiC MOSFET(B3M040065Z/L)进行具体的、数据驱动的分析,并与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基准比较。
5.1 静态参数基准测试本节分析的核心器件为基本半导体的B3M040065Z,这是一款额定电压650V、典型导通电阻40mΩ(@25°C)、采用TO-247-4封装的SiC MOSFET 50。
导通电阻($R_{DS(on)}$):在25°C常温下,该器件的$R_{DS(on)}$与Infineon、ST等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当,均为40mΩ左右。然而,在175°C高温工作条件下,其$R_{DS(on)}$上升至55mΩ,这一数值与Infineon的第一代产品持平,但优于Infineon的第二代产品(65mΩ)以及CREE和ST的产品(均为61mΩ),显示出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
阈值电压($V_{GS(th)}$):该器件在25°C时的典型$V_{GS(th)}$约为2.7V,低于Infineon的约4.5V。较低的阈值电压虽然可能使器件对栅极噪声更敏感,从而增加误导通的风险,但也允许使用更低的驱动电压,这是一个需要在驱动电路设计中权衡的关键参数 。
寄生电容($C_{iss}$, $C_{oss}$, $C_{rss}$):B3M040065Z的输入电容($C_{iss}$)为1540pF,相对高于Infineon G2(997pF)和ST(860pF)。然而,其反向传输电容($C_{rss}$,即米勒电容)非常低,仅为7pF。由此带来的高$C_{iss}/C_{rss}$比值(高达220)是一个显著的优势,因为它意味着器件在半桥拓扑(如图腾柱PFC的快速臂)中,抵抗由高$dv/dt$引起的米勒效应误导通(串扰)的能力更强 。
下表总结了B3M040065Z与主要竞品的关键静态参数对比。
参数 单位 BASIC (B3M040065Z) Infineon (IMZA65R040M2H) CREE (C3M0045065K) ST (SCT040W65G3-4)
工艺代次-G3G2G3G3
$R_{DS(on)}$ @ 25°CmΩ40404540
$R_{DS(on)}$ @ 175°CmΩ55656161
$V_{GS(th)}$ @ 25°C (Typ.)V2.74.52.63.0
$C_{iss}$ (Typ.)pF15409971621860
$C_{rss}$ (Typ.)pF75.8813
$C_{iss}/C_{rss}$ 比值-22017220366
$Q_G$ (Typ.)nC60286337.5
FOM ($R_{DS(on)} \times Q_G$)mΩ·nC2400112028351500
5.2 动态开关性能(双脉冲测试) 双脉冲测试是评估功率器件在实际开关条件下动态性能的标准方法。在$V_{DS}=400V$, $I_D=20A$, $V_{GS}=-4V/+18V$的测试条件下,B3M040065Z表现出卓越的动态特性。
开通能量($E_{on}$):在125°C高温下,B3M040065Z的$E_{on}$为132µJ,与竞品处于同一水平,优于CREE(136µJ),略高于ST(124µJ)。
关断能量($E_{off}$):该器件在关断性能上表现突出。在125°C下,其$E_{off}$仅为34µJ,显著优于CREE(55µJ)和ST(57µJ)。这表明其在关断过程中的开关损耗极低 。
总开关损耗($E_{total} = E_{on} + E_{off}$):得益于优异的关断性能,该器件在125°C下的总开关损耗为166µJ,在所有被比较的器件中表现最佳(CREE为191µJ,ST为181µJ)。更低的总开关损耗直接转化为在实际应用中更高的转换效率 。
反向恢复特性($Q_{rr}$):在125°C下,其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Q_{rr}$为0.16µC,同样优于CREE(0.18µC)和ST(0.17µC),再次验证了其在硬开关拓扑中的适用性 。
下表详细对比了各器件在双脉冲测试下的动态开关性能。
参数 单位 25°C 125°C
器件 BASICCREESTBASICCREEST
$E_{on}$µJ144146147132136124
$E_{off}$µJ425455345557
$E_{total}$µJ186200202166191181
$Q_{rr}$µC0.160.170.250.160.180.17
$I_{rr\_peak}$A-8.74-8.94-14.31-14.32-12.32-12.63测试条件: $V_{DS}=400V$, $I_D=20A$。
5.3 应用仿真:图腾柱PFC性能洞察为了将器件参数与实际应用性能相关联,一份基于PLECS软件的仿真研究评估了B3M040065Z在3.6kW无桥图腾柱PFC中的表现,开关频率设定为65kHz 。
仿真结果显示,在220Vac输入、3.6kW满载输出的典型工况下,单个MOSFET的总损耗预计为9.63W,其中导通损耗为5.92W,开关损耗为3.71W。在散热器温度设定为90°C的条件下,MOSFET的最高结温预计为105.49°C 50。这一仿真结果为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的量化依据,证明了该器件在目标应用中能够将工作温度控制在安全、可靠的范围之内。
对器件性能的评估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手册的“标题参数”上,如常温下的$R_{DS(on)}$。一份专业的评估必须深入分析动态参数(如$E_{off}$)、与可靠性相关的参数比值(如$C_{iss}/C_{rss}$)以及器件在实际工作温度下的综合表现。以B3M040065Z为例,虽然其部分静态参数并非行业最优,但其在高温下极低的关断损耗和优异的总开关损耗,使其在图腾柱PFC这类高频硬开关应用中具备了明确的能效优势。此外,其高$C_{iss}/C_{rss}$比值直接关系到半桥拓扑的运行可靠性,降低了由串扰引发灾难性直通故障的风险,这是一个无法通过简单损耗数字来衡量的关键可靠性指标。最终,应用仿真验证了这些器件级优势能够转化为可控的系统级热性能,从而确认了其在目标应用中的适用性。因此,一个全面的、专家级的器件选型过程,必须是从静态到动态、从常温到高温、从性能到可靠性的多维度综合考量。
第六章:面向长寿命设计:SiC可靠性与系统MTBF本章旨在回应用户对“超长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的关键需求,通过分析SiC器件层面的可靠性,将其与整个PSU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稳定性联系起来。
6.1 SiC器件的关键失效机理与可靠性指标尽管SiC器件性能卓越,但其独特的材料和结构也带来了特定的可靠性挑战。
栅极氧化层完整性:SiC MOSFET的栅氧层(在SiC上生长的$SiO_2$)的长期可靠性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在高的栅极偏压和温度应力下,栅氧层可能会发生阈值电压漂移($V_{th}$ shift),或者更严重的,发生时间依赖性介质击穿(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TDDB),导致器件永久失效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制造商通常会采用严格的筛选工艺和设计较厚的栅氧层来剔除早期失效样品并提升本征可靠性,但这有时会以牺牲部分导通电阻性能为代价 。
体二极管退化:当SiC MOSFET的本征体二极管正向导通时,注入的少数载流子可能会导致SiC晶体中的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扩展,从而使器件的导通电阻$R_{DS(on)}$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劣化 。为缓解此问题,一些先进的器件设计在芯片内部集成了并联的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为反向电流提供一个更优的通路 。
封装相关失效:与所有功率半导体一样,SiC MOSFET同样面临由功率循环引起的热机械应力问题。芯片、引线键合、焊料层和基板之间不同的热膨胀系数(CTE)在反复的温度波动下会导致材料疲劳,最终可能引发键合线脱落或焊层开裂等失效模式 。
6.2 加速寿命测试的解读(HTRB, HTGB)为了在合理的时间内评估器件的长期可靠性,行业普遍采用加速寿命测试。
高温反向偏置(HTRB):此项测试通过在最高结温(如175°C)下对器件施加接近其额定击穿电压的反向偏压,来加速与漏电流和结稳定性相关的失效机理 。基本半导体提供的可靠性数据显示,其器件在110%额定雪崩击穿电压(BV)的严苛条件下,通过了2500小时的HTRB测试,远超行业常规标准,证明了其优异的阻断可靠性 。
高温栅极偏置(HTGB):此项测试在高温下对栅极施加持续的直流正偏压或负偏压,用以评估栅极氧化层的稳定性,主要衡量指标是阈值电压$V_{th}$的漂移量 。测试数据显示,基本半导体的器件在经过3000小时的HTGB测试后,$V_{th}$漂移量小于0.2V,表明其栅氧层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
TDDB寿命预测:基于在不同加速应力下的测试结果,制造商可以利用物理模型外推出器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平均失效时间(MTTF)。例如,根据TDDB测试数据推断,基本半导体的器件在18V栅压和175°C结温下的工作寿命预计超过22.8万年,这表明其栅氧层具有极高的本征可靠性 。
6.3 从元器件可靠性到系统MTBF
一个复杂系统(如PSU)的MTBF是其所有组成部件失效率的函数,其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往往是决定系统整体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采用经过严格可靠性验证、具有超长预测寿命的SiC MOSFET,PSU的整体MTBF得到了坚实的基础。此外,SiC的高效率和高热导率特性共同作用,使得器件在同等功率输出下的实际工作结温更低。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温度的降低会指数级地延长电子元器件的寿命。因此,SiC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器件本身的可靠性,还通过降低热应力,改善了整个PSU系统(包括电容、磁性元件等)的运行环境和寿命。
最后,全数字控制系统为提升MTBF提供了另一重保障。数字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控PSU的各项运行参数,如温度、电流和电压。通过设定阈值和趋势分析,系统可以实现预测性维护,在潜在故障演变为灾难性失效之前发出警报或采取保护性措施(如安全关机),从而有效避免意外停机,显著提高系统的实际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 。
因此,在AI服务器PSU中实现“超长MTBF”并非仅仅依赖于选用高可靠性的元器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果。它建立在SiC器件卓越的本征可靠性之上,并通过设计进一步放大。首先,SiC器件本身经过了严格的HTGB、HTRB和TDDB等加速寿命测试的验证,其栅氧层和结的稳定性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拥有跨越数万年的理论寿命,这构成了可靠性的基石 。其次,SiC器件的高效率特性(源于其在图腾柱、LLC等拓扑中的低损耗)直接转化为更低的热耗散。结合SiC材料本身的高热导率,使得器件在实际运行中的结温(Tj)显著低于传统硅器件 。由于绝大多数电子器件的失效速率都与温度呈指数关系,更低的运行温度直接意味着更长的实际使用寿命。最后,全数字控制系统扮演了“健康管家”的角色。它通过实时监控,能够预判并规避可能导致器件过应力的异常工况,实现预防性维护和优雅降级,从而避免了可能导致系统MTBF急剧下降的灾难性故障 。综上所述,超长MTBF是SiC的高本征可靠性、高效率带来的低热应力以及数字化的智能监控与保护三者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综合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综合前述所有分析,并展望AI服务器电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轨迹。
7.1 整体视角:ATS、数字控制、拓扑与SiC的融合AI服务器电源的卓越性能源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双输入ATS提供了源头级的容错能力,确保了输入电源的连续性。N+M并联冗余架构则在PSU模块层面提供了部件级的容错能力,保障了电源系统在单个模块失效时仍能正常工作。全数字控制核心是整个系统的智能中枢,它不仅负责管理这些复杂的冗余系统,更通过先进的算法优化电能转换的全过程。而无桥图腾柱PFC和LLC谐振变换器这两种先进拓扑,则是在SiC MOSFET卓越物理特性的赋能下,提供了满足AI硬件严苛需求的原始动力——极高的效率和功率密度。这四个要素——系统冗余、数字智能、拓扑创新和材料革命——共同构成了现代AI服务器电源的支柱,缺一不可。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7.2 迈向新前沿:赋能8kW、12kW及更高功率等级随着AI算力的不断膨胀,电源行业已经开始从3-5kW的功率等级向更高领域迈进。针对8kW和12kW甚至更高功率的PSU参考设计已经出现,这些设计进一步强化了本报告所讨论的技术趋势 。
更广泛的宽禁带半导体应用:在8kW级别的设计中,不仅PFC的快速臂,连同慢速臂也开始采用SiC器件以应对更高的电流应力,而LLC级则倾向于采用SiC器件以追求极致的开关性能 。
更先进的拓扑结构:为了在更高功率下继续提升效率和密度,12kW级别的设计开始从两电平拓扑向三电平拓扑演进,例如采用三电平飞跨电容图腾柱PFC。这种多电平技术可以使用耐压更低、性能更优的器件,并进一步降低开关损耗 。
更高的系统电压:数据中心配电架构正向800V HVDC演进,这将要求新一代PSU能够处理更高的输入电压,从而进一步凸显高压SiC器件的价值和必要性 。
  7.3 对系统架构师与电源设计工程师的总结与建议对于数据中心架构师:
应积极拥抱向48V机架供电(ORv3)的转型,并为向HVDC配电架构的平滑迁移制定长期规划。在采购和规范制定中,应优先考虑具备AC+HVDC双输入能力的PSU,以最大化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对于电源设计工程师:
掌握数字控制技术和高频磁性元件设计已成为必备技能。深入理解宽禁带半导体(SiC和GaN)的器件特性,并能将其与先进拓扑结构(如图腾柱PFC、LLC)的优势相结合是设计的关键。在进行器件选型时,必须超越数据手册的“标题参数”,全面分析其动态性能、热特性以及如$C_{iss}/C_{rss}$比值等与可靠性密切相关的参数。应优先选择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拓扑与器件技术协同效应的设计方案,以实现效率和功率密度的双重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