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 AI 模型轻量化技术的核心是 “在精度损失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模型对算力、内存、存储的需求”,但不同技术的优化逻辑差异极大,需结合硬件资源(如 MCU / 边缘网关)、模型类型(如 CNN/Transformer)、业务场景(如实时检测 / 离线推理)精准选型。以下是 5 种主流技术的适用场景拆解:
一、模型剪枝:适合 “大参数量、高冗余” 的结构化模型
核心逻辑
通过移除模型中 “贡献度低” 的冗余参数(如权重接近 0 的卷积核、不重要的全连接层神经元),减少参数数量和计算量,同时尽量保留模型精度。
适用场景
模型类型: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结构化层” 占比高的模型
典型案例:用于图像分类的 ResNet、用于目标检测的 YOLOv5-tiny—— 这类模型的卷积层存在大量冗余核,剪枝后可移除 30%-50% 的参数,且精度损失≤3%。
不适用场景:Transformer 类模型(如 BERT),其注意力机制的参数关联性强,剪枝易导致精度骤降。
硬件场景:内存 / 存储资源紧张,但算力有一定冗余的设备
例如:搭载 STM32H7(512KB RAM、2MB Flash)的边缘设备,剪枝可将原本 20MB 的 YOLO 模型压缩至 5MB 以内,适配 Flash 存储,同时无需过度依赖硬件算力优化。
业务需求:离线推理、对精度要求较高(如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工业缺陷检测)
剪枝的 “精度 - 压缩比” 可灵活调节,通过 “微调剪枝后的模型” 能进一步补偿精度损失,适合对误判率敏感的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