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K 海力士、美光集体暂停 10 月 DDR5 合约报价的动作,绝非简单的涨价前博弈,而是存储产业被 AI 算力重构的必然结果。这场突如其来的 “报价停摆”,本质是全球存储巨头主动收缩供给、追逐高端利润的战略选择,却意外为国内存储芯片产业打开了替代窗口期,其影响已渗透至供需格局、价格体系与技术竞争的每一个维度。
一、供给端:结构性收缩引爆短缺
全球三大存储原厂集体向高利润 HBM 倾斜产能 —— 三星 70% 先进产能转产 HBM3E,SK 海力士压缩 DDR4 产能至 20%,美光停供 DDR4 常规订单。这直接导致 2025 年 DDR5 产能增速从 45% 骤降至 28%,叠加亚马逊等巨头锁仓核心产能、全球 DRAM 库存降至 10 年新低(8 周),原厂暂停报价,市场进入 “卖方主导”。
二、需求端:AI 吞芯打破供需平衡
AI 服务器成需求主力,单台 DRAM 用量是传统服务器的 8-10 倍,2025 年全球 AI 算力基建投资超万亿美元,直接拉满 DDR5 需求。供需失衡下,DDR5 现货价一周涨 25%,16Gb 型号单月翻倍(7.68 美元→15.5 美元),2026 年上半年或突破 30 美元;消费级市场也受波及,零售价格涨 20%-40%。
三、国内市场:冲击与机遇并存
短期冲击明显:中小模组厂断料风险上升,手机、PC 等终端或因存储成本涨价。但长期机遇凸显: 2025 年 DDR5 产能达 10 万片 / 月(占比 33%),14nm 良率 85%,国内服务器 DDR5 份额四季度有望超 40%;长江存储 270 层 NAND 量产,2026 年目标占国内内需市场 30% 以上,国产替代加速。
值得警惕的是,国产替代仍面临 “技术代差” 挑战。三星、SK 海力士已开始量产 HBM3E,而国内 HBM 研发仍处于样品阶段,短期内难以撼动高端市场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星等巨头的 “主动让渡”,已为国内存储芯片争取到宝贵的市场空间与时间窗口。这场由 AI 引发的存储产业变革,最终可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 而国内厂商能否抓住 8 周低库存、40% 市场份额的机遇,关键要看产能释放与技术突破的节奏能否跟上需求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