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茶水间] 【每周分享】MCU晶振引脚标注的OSC32和OSC有什么区别?

[复制链接]
62|0
dffzh 发表于 2025-11-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CU晶振引脚上的 OSC32(OSC32_IN,OSC32_OUT) 和 OSC (OSC_IN,OSC_OUT)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们所连接的晶振频率和应用场景。
简单点来说就是:
OSC32:专用于32.768 kHz 低频晶振。
OSC:用于主系统晶振,频率通常较高(如4MHz, 8MHz, 16MHz, 25MHz等)。


OSC32:
频率固定:连接一个32.768 kHz 的晶振。
主要用途:为MCU内部的实时时钟(RTC) 和独立看门狗(IWDG) 等模块提供时钟源。
RTC:32.768 kHz 这个数字非常特殊,因为 215=32768215=32768。通过一个15级的分频器,可以非常精确地得到1Hz的秒信号,这对于计时、日历功能至关重要。
低功耗:在MCU进入深度睡眠、待机等低功耗模式时,主振荡器可能会被关闭以节省电能,但32.768 kHz的RTC振荡器可以继续保持运行,以维持时间计数和唤醒功能。
电路特点:
通常负载电容较小(如6pF, 12pF)。
对晶振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可能更高,特别是需要精确计时的应用。
在芯片内部,它连接到独立的低速时钟源,通常标记为 LSE。
OSC32是为低功耗、精确定时的RTC功能而设计的专用低频晶振接口。
OSC:
频率范围宽:其支持的频率范围取决于具体的MCU型号,常见的有4MHz, 8MHz, 12MHz, 16MHz, 25MHz等,甚至更高。
主要用途:为MCU的核心系统时钟提供时钟源。
这个时钟经过MCU内部的PLL倍频后,可以产生很高的系统时钟,驱动CPU、内存、外设等。例如,一个8MHz的外部晶振,通过PLL倍频9倍,就可以得到72MHz的系统主频。
电路特点:
通常负载电容值比32.768kHz晶振的更大(如20pF, 22pF)。
在芯片内部,它连接到高速外部时钟源,通常标记为 HSE。
OSC是为MCU主系统提供高速、稳定时钟的通用高频晶振接口,即为外部高速晶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主题

1719

帖子

23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