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篇资料啊,讲的是无线充电技术,看完我有点诧异的,欢迎大家学习探讨的。。。。
转述资料**如下:
TDK最近发布了面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无线供电线圈组件。此次开发的接收线圈组件主要装配于智能手机,其厚度实现了行业最薄级别为0.57mm。接收线圈组件活用了TDK所擅长的磁性材料技术与工艺技术,并使用了独有的金属软磁性薄片。不仅具有线圈组件的“薄”与“轻”的特点,还确保了原有的耐冲击性,在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线圈在薄的基础上还尽量控制电阻值增大,虽厚度仅为0.57mm,但传输效率仍能达到WPC标准Qi认证所需水平,满足了装配于智能手机时的薄型要求。现阶段的输出电流在0.5A~0.6A水平,今后将进一步开发厚度为0.50mm的产品,并将输出电流保持在同等以上水平,该产品力求在2013年实现量产。
这一产品发布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原来线圈的尺寸和性能一直是无线充电无法在移动产品中普及的最大因素,突破这一限制以后,无线充电进入移动设备的障碍就减少很多了。但是TDK并不寂寞,在中国也有一家本土厂商也开发出了这种超薄的接收线圈,而且尺寸可以做到更薄。 深圳市威特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志斌认为针对手机等移动产品,要直接把无线充电做进电池,只增加不多的成本。以前国际上的主流的无线充电研究,都是在向着大功率和远距离的方向发展,也许20年后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近期内不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这次TDK线圈的发布,证明了国际大厂也意识到移动产品对无线充电的尺寸有着严苛的要求,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图:深圳市威特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超薄接收线圈。 他同时表示,阻碍着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的最核心的技术,不是电子技术。无线充电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就是接收组件中的磁屏蔽物,因为用利兹线(利兹线就是多股漆包线的一个常用的称呼,来源于音译)来缠绕线圈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做出来足够薄性能足够好的磁屏蔽片,却非常困难。用于磁屏蔽的物质,无非就是一些软磁性材料,但是它们都有一些无法解决的应用障碍——导磁率高的材料,不能用于较高频率;能用于较高频率的,导磁率又不够高;另外导磁率高的材料还比较容易产生磁饱和。正是磁性材料的这些固有的性质,制约了无线充电接收组件的发展。TDK的优势恰好是在材料和工艺方面,这又一次验证了他的说法。 对于这次TDK发布的线圈,赵志斌这样评价:“从图片上看,明显还是用的传统的技术——利兹线缠绕的线圈,加上一个磁屏蔽片。”Qi规格的无线充电方案的工作频率是100KHz上下。在这个频率下,导体中的电流会出现趋肤效应,仅在导体的表面流过,所以只有采用多股的较细的互相绝缘的导线,才可以取得较低的实际阻抗。磁屏蔽片的作用是起到磁屏蔽的作用:一方面阻挡磁场向外散射,影响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减少无线充电接收设备,例如手机,里面的那些金属部件上的涡流效应。当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射出来的交变磁场到达手机里面的金属部件时,会产生感生电流,这个电流叫做涡流,而这个涡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跟发射出来的磁场的方向正好相反,会造成接收线圈接收电压下降,同时该涡流会造成金属部件发热,类似于电磁炉。电磁炉就是用涡流效应工作的。
其核心是线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