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技术讨论]

中国科学家为何离诺奖越来越远?

[复制链接]
楼主: xmar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41
flttxlj| | 2012-10-11 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科学家还没有娱乐明星有名气  还指望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2
论坛游客| | 2012-10-11 19:53 | 只看该作者
我确信这个坛子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理解并说清楚科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他人左科学右科学不离口的,其实压根儿不知道科学是啥概念
当然,我也不清楚科学到底是咋回事,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3
zjp8683463| | 2012-10-11 21:21 | 只看该作者
看这帖子把老外跨上天,把自己贬下地.
看来崇洋媚外也是现在中国人的一大特点.

再说一遍,2012诺贝尔奖不是给2011年杰出贡献的,而是给几十年前的,那时候中国还在搞运动,能获奖才叫神奇.

即使明天中国人发明超光速,获奖也要到10年以后.这个是诺贝尔奖的规则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4
gundamggg| | 2012-10-12 08:27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奖和物理、化学和医学奖比起来,哪个更有分量捏?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5
t.jm| | 2012-10-12 08:3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奖和物理、化学和医学奖比起来,哪个更有分量捏?
gundamggg 发表于 2012-10-12 08:27

中国的若贝尔情结就是,得了文学奖,又想着物理奖,得了物理奖又想着化学奖、生物奖、和平奖,
但是假如没得过文学而其它奖又得了照样会想着文学奖,总之要大满贯!
现在得了文学奖有如何?我们大众照样没文学修养!!!
除了莫言国内配得上文学家的人照样没几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6
xmar|  楼主 | 2012-10-12 10:0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科学?
网上答案: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科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Science is actually a process used to solve problems or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events that involves testing possible answers.
  2、这个过程又被称作科学方法,其涵义是通过组织一个经严格验证被认定可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获取信息。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a way of gaining information (facts) about the world by forming possible solutions to questions followed by rigorous testing to determine if the proposed solutions are valid.
  3、当使用科学方法时,我们假设几个前提:
  (1)我们观察的事物都是有特征的,there are specific causes for events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world,
  (2)这些特征是可以识别的,that the causes can be identified,
  (3)自然界当中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被普遍接受的方式描述出来,that there are general rules or patterns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what happens in nature,
  (4)可以重复的事件可能含有共同的特征,that an event that occurs repeatedly probably has the same cause,
  (5)一个人可以感知的,其他人也可以感知,that what one person perceives can be perceived by others, and
  (6)基本自然法则不因时间空间改变。That the same fundamental rules of nature apply regardless of where and when they occur.
  4、科学方法包含以下重要元素:严谨的观察、构建假说并验证之、对新信息新点子的开放性、自愿接受他人的经过验证的成果。
  5、观察。限于我们的感官(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或者我们感官的延伸(显微镜、录音机、X光、温度计等等)。
  6、质疑和探究。过于复杂和广泛的提问可能无法得到解决,提问的“好坏”直接决定问题是否能够被解决。提出问题后需要做的是探究,即收集关于此命题的信息,参考别人做过的事,可以启发思路,节省时间,或者干脆避免浪费时间。
  7、假说,假说是可以被验证的对特定问题的可能的答案。一个好的假说必须是逻辑严密的,能够包含现有的所有信息并对将来可能补充的信息开放。如果有多个选择,一定要选择最简单包含最少假设的那个假说。
  8、验证假说。假说可以简单的通过收集其他来源的信息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额外的观察加以验证,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通过再现一个事件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假说加以验证。一个事件中往往有多个变量variable,变量越多,实验越难以进行。因此需要可控的实验,经典的可控实验分两组进行,一组称为控制组;另一组称为实验组。科学家们往往不会接受单个实验的结果,因为那有可能只是与实验变量无因果关系的随机事件。只有大量的重复实验皆表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个实验才可信。
  9、理论与法则。理论是有关于用来解释事情为什么发生的基本概念的普遍接受的、合理的归纳。科学法则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中发生了什么的不变的、恒定的自然事实。.从不同的特定的事件中发展出普遍的原则的方法称为归纳;其逆向过程称为推理(deductive/deductive reasoning)
  10、交流。科学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交流。绝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要接受其他对此研究感兴趣的人的监督、审查。交流发生在科学探索的人和一个步骤中,包括发表**,公开想法和思路。
  11、科学的态度。一个科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健康的怀疑论者。他必须分得清事实和主张。一件事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被众多严密的证据支持,而非听起来是否响亮。另外,科学家必须十分关注细节,对诚实有强烈的道德认同感。
  12、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假设能否被验证。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杀,抗日战争将会更快的取得胜利。但是这一假设无法得到验证,所以历史不是科学。但是历史、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也都有其具有逻辑的核心思想。同时,科学与非科学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经济学,其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方法来辅助解释经济现象,但总的来说,它与科学还相距甚远。
  13、伪科学pseudoscience,伪科学不是科学,却用“科学”的外表和“科学”的语言来说服、迷惑和误导人们认为它是科学可信的。但它们经不起真正的科学的检验。例如,营养学的确是一门科学,但是许多人打营养品的广告正是利用营养学的幌子。我们都知道人体需要诸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如果营养素缺乏身体就会出现故障。许多科学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点。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保健品的功效远没有它们的广告吹得那样神,我们的身体也并不像它们的广告宣传的那样需要这些保健品。在这些广告中,精心选择的断章取义的科学信息(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为人体必需)的确使人们感觉这些产品非常可信。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饮食中包含足量足数的营养素,而不需要额外服用保健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保健品往往贴上纯天然的标签,以宣传它们是无毒无副作用并且功效显著的。不过,箭毒素、马钱子碱、尼古丁、可卡因同样是纯天然的物质,我想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食谱里面添加它们。
  14、科学的局限。由科学的定义我们知道,它是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科学只能解决有客观现实基础的问题。而诸如道德、价值判断、社会取向、个人态度这些问题是无法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同时,科学也受到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探寻本质的能力的限制。人会犯错,同时,由于信息的缺乏或者误解,人们有时候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科学本身是具有自我纠错能力的,当我们获取了新的知识,就必须改变或者抛弃原本错误的想法。因此,虽然现在看起来,地心说是一种错误的结论,但是在当时,它是通过科学方法构建起来的,只是受限于人的观察能力。[1]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7
HWM| | 2012-10-12 10:44 | 只看该作者
看这帖子把老外跨上天,把自己贬下地.
看来崇洋媚外也是现在中国人的一大特点.

再说一遍,2012诺贝尔奖不是给2011年杰出贡献的,而是给几十年前的,那时候中国还在搞运动,能获奖才叫神奇.

即使明天中国人发明超光速,获 ...
zjp8683463 发表于 2012-10-11 21:21

没听说过杨振宁吗?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注重的是事实和其影响力。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8
论坛游客| | 2012-10-12 10:45 | 只看该作者
43# zjp8683463 这个到未必,虽然大部分情况是如此,引用一下网上的

必须注意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与其完成获奖工作的时间
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最短的有1年:

  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 1956年二人提出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1957
年获奖。
  K.G.西格班(1924) 1923年对X射线标示谱理论作出突出贡献,1924年获奖。
  鲁比亚和范德梅尔(1984) 1983年发现W 和Z0粒子,1984年获奖。
  米勒和贝德诺维兹(1987) 1986年发现非金属氧化物材料中的高温超导现
象,1987年获奖。

  最长的需要53年的等待:金兹堡(2003)1950年提出超导体的金兹堡-郎道
理论,2003年获奖。

  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作出获奖工作到获得诺贝尔奖,平均的时
间间隔为16.8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9
论坛游客| | 2012-10-12 10:5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有点问题   杨振宁是54年提出  57年获奖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0
论坛游客| | 2012-10-12 10:55 | 只看该作者
不仅诺贝尔  像世界性最高水平的奖项  菲尔兹 沃尔夫  图灵  还有那个什么医学的
都没有中国本土人的身影吧
由此可见一斑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1
123654789| | 2012-10-12 11:11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每次都是吃咸鸭蛋的国足
在10多亿基数里面都挑选不出几个好苗子,再次证明人多不是力量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2
piliming| | 2012-10-12 12:26 | 只看该作者
我大学有个恩师现在70岁还每天去实验室拿烙铁学新技术,他桌上有个铅笔盒,里头好多铅笔,一辈子做工程教书,真是工程师的楷模。现在单位有个科学家每天只睡四小时,真心在认真搞科研。
说这些我只想说中国人的核心力量还是聪明勤奋的,保持发展当然还是需要体制的保证!无力改变但要做好自己。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3
赵崇伟| | 2012-10-12 13:38 | 只看该作者
1、科学就是哲学了,与神学相对,科学需要思考和探索,神学只需要相信即可。
2、国内的氛围还是以神学为主,没有哲学氛围当然没办法做科学了。
3、科学家不能太贫穷,否则没有办法好好搞研究,穷人做不了科学家。
4、研究科学靠的是兴趣,而不是任务。
5、基础科学中国差距太大了
6、日本维新比中国早多了,比中国早100年进入现代社会,比中国早200年进入民主社会,这就是土壤了。
7、日本说过他们未来要拿多少诺贝尔奖,结果都如期实现了,NB吧?
8、莫言不是御用文人,所以还存在获奖的可能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pontiff + 1
PowerAnts + 1 我很赞同
54
dcp| | 2012-10-12 21:33 | 只看该作者
钱学森之问就明着指点仰望星空那个人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5
赵崇伟| | 2012-10-13 10:00 | 只看该作者
至少我觉得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不能获奖,类似的为义和团、张献忠和太平天国歌功颂德的家伙们,我从人格上鄙视他们,说假话的人有什么资格获奖?
    巴金这样的人格也没有资格,虽然说假话是为了保命为了不步老舍的后尘,我只能表示理解,如果身处同样的环境,我也会说假话。
    鲁迅有资格吗?我只看过一篇鲁迅的武侠小说,至于他的杂文,中国人都看过,太激进了,这样的猛药并不能治病救人。
    莫言至少在说真话(他自己也说自己早期作品也有假话),然后并不是激进的方式,引发人们的思考。其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最搞笑的就是莫言说的真话:一顿饭吃了18个馒头,倒有很多人认为是假话,所以说1960年风调雨顺的人灾还是有太多人不知道啊,再说就是在90年代吃18个馒头也不稀奇,我想起了那个问饥民没有饭吃为何不吃肉糜的皇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6
pontiff| | 2012-10-13 11:00 | 只看该作者
1、科学就是哲学了,与神学相对,科学需要思考和探索,神学只需要相信即可。
2、国内的氛围还是以神学为主,没有哲学氛围当然没办法做科学了。
3、科学家不能太贫穷,否则没有办法好好搞研究,穷人做不了科学家。
4 ...
赵崇伟 发表于 2012-10-12 13:38
ZF干预科研太严重了;后果就是除了为骗取国家经费搞些华而不实的项目的以外,没有多少真正在搞科研的了。像一些基础性的科研,由于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绩,所以ZF在这上面的投入也少。
国内现在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可能还不如20多年前。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7
pontiff| | 2012-10-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我大学有个恩师现在70岁还每天去实验室拿烙铁学新技术,他桌上有个铅笔盒,里头好多铅笔,一辈子做工程教书,真是工程师的楷模。现在单位有个科学家每天只睡四小时,真心在认真搞科研。
说这些我只想说中国人的核心 ...
piliming 发表于 2012-10-12 12:26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个人只有更加努力才可能成功了。
只是国内的学术环境太恶劣了,我和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和学者交流过,感觉高校基本上被一些官员和学霸所把持,有想法的年青人发展机会很少,反倒是混日子的人过得很舒坦。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8
pzzxc| | 2012-10-13 21:48 | 只看该作者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9
pzzxc| | 2012-10-13 21:49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回答不显示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0
tcc8073| | 2012-10-14 08:55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不行,出国了,人家就行了,国内的人就说这人是我们培养的,是属于中国的,问题是圈养的时候什么都不是,出去有了土壤,才能结出果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圈养的问题,科学技术如果只是为了某些人需要才发展的话,我想起杜月笙一句话:夜壶,需要用的时候才拿出来,不需要就丢一边.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