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珠三角已是明日黄花?

[复制链接]
3632|8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guligu886|  楼主 | 2009-7-22 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珠三角,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电子制造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怎么说都不过分——早在2005年,以珠三角为主体的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就率先在全国超过万亿元大关。
从三来一补,到前店后厂,再到产业升级,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电子制造业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30年弹指一挥间,珠三角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级电子制造基地。细心追寻其中的轨迹,一条沿着电子产业升级脉络清晰可辨。
还是用数字说话吧:在全国信息制造业排名中,广东1980年为第10位,1984年升为第3位,1990年跃升到第一位,1991年至2007年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位。
再看一组数字: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仅4.15亿元,到1990年达到107.44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9年;从1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3年多;从5000亿元到10000亿元仅仅用了2年多!
历史的车轮即将走过2009年,包括珠三角电子制造在内的“中国制造”也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趋缓,汇率、劳动力等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无不考验着珠三角的未来。
30年轮回,珠三角电子制造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坐标”产业,开始面临一道新的选择题。
电子制造能量空前激发
截至目前,通过**外向带动战略与信息化带动战略相结合,积极承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珠三角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配套优势,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四大优势行业。
深圳至东莞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台式计算机的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计算机磁头、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场的40%。计算机整机生产所需的零配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一地配齐。
珠三角还涌现出了华为、中兴、TCL、美的等一批在国内外响当当的品牌,开始占据国外重要的3G和消费类电子市场。
在早期以三来一补为特点的珠三角电子制造业中,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珠三角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台商的规模比较小,工厂扩充的能量有限;同时,台湾劳工缺乏。大陆有大量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力。”2008年10月11日,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黄明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阐述当年台商向珠三角地区迁移的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的电脑代工产业迅速发展,但与此相应的却是人力问题的日益显现。
2008年9月1日,东莞投资规模最大的IT企业——台达电子——的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亦感同身受,“当时台湾电子制造业的情况是供不应求,有订单,但是出不了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力资源的匮乏。
在此背景下,台湾地区开始了由内向外的制造业转移,成为了产业选择的必然,珠三角由此成为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
“台湾最开始向内地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黄明智介绍,最初投资内地的行业以手工制作等工艺品行业为主,内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能量得到空前激发。
曾纪坚则对记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差别很大,“当时在东莞支付给一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在350元*币,而这在内地还算偏高的,相比之下台达台湾工厂的平均工资是这里的七倍”。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初期,在珠三角一带盛行的“三来一补”政策,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也给来内地投资的台商极大的吸引力。
“大约在90年代初期,电子制造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
黄明智对记者表示,“但内地在电子制造业配套产业不足,是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黄说。曾纪坚 则对记者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由于当时内地缺少相应的配套产业,台达东莞工厂在建厂初期,大量的设备被迫要靠台湾转移到东莞。而台湾的适用的电压是110 伏,而大陆却是220伏的电压标准,为此当时的生产设备不得不捆绑大量的变压器。
饶是如此,珠三角毗邻香港国际贸易港口的天然地理优势,还是让它无可取代地成为台资电子制造业投资内地的首选。“当时基本上90%以上的电子加工企业,都是做外贸出口的,所以靠近香港很重要。”黄明智说。
一时间,外资电子制造企业纷至沓来。不经意间,珠三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基地。
华强北样本
来自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外资电子制造业的转移,使得珠三角电子制造业异军突起。异军突起阶 段,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贯彻“出口补内销”的方针,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中于珠三角地区的格局形成,1990年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四市的信息产品出口创汇占广东省的96%。
在珠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珠三角本地电子配套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记者在东莞、深圳一带采访发现,遍及于此的塑胶、五金等配套行业,大多源自最初大型电子制造企业的相关配套。
而能体现珠三角电子配套能力的样本之一无疑是深圳华强北。
这条狭长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地布满了从事手机生意的商贩。自90年代初开始,这里就奠定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元件集散地的“江湖”地位,从此无可动摇。
“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大家会聚集在华强北。”10月22日,在深圳从事手机生意逾五年之久的毛红江对记者说:“反正你在华强北,可以采购到生产一款手机几乎所有的配件。”
这条以手机而闻名的街道,由南往北分布着华强电子世界、赛格广场、现代之窗……其间遍布着数以千家的手机生产商、经销商、手机方案公司、手机配件公司等。
“其实这个行当的很多人,最初都是做电子元件生意的。”在TCL有过多年手机销售经验的龚兵说道:“2000年左右,赶上手机市场爆发式增长,在暴利的驱使下,很多人转行做手机。”
在龚兵看来,如果追根溯源,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集散地,根源还在于深圳“独特”的电子制造业基础。
“相比较长三角、北京等地区制造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则以民营企业居多。”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部长赵秋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相比较内地其他地区,深圳的电子企业跟市场走得更近。”
外迁与留守的选择题
紧贴市场,成为深圳电子制造业的重要特点。但在极度市场化的另一端,深圳的电子制造业也在承受着一种尴尬的阵痛。
多位深圳手机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之所以深圳‘山寨机’泛滥,并成为国内‘山寨文化’的源头,其本质是把‘市场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认为:“山寨机规避了检测的环节,逃避税收、省却服务等环节,加上部分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强,助长了山寨机的风气,扩大了山寨机的市场。”
但深圳手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苏杰认为,正是山寨机的低价和新颖的附加功能,在某种程度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市场需求:“包括双卡双待等很多手机附加功能,都是山寨机率先研发出来的。”
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投机心理在深圳手机界盛行。“目前深圳手机行业,60%以上的是一种赚快钱的投机心态。”毛红江坦言,不顾忌品牌和品质的价格战,最终会将行业逼上绝境。
今年以来,包括手机在内的消费类电子遭遇突如其来的寒流,导致原本微薄的手机毛利一再下降。“现在一部手机甚至只有2元钱的利润我们也做。”日前,在华强北远望数码城多位手机经销商对记者抱怨。
这直接导致了深圳手机行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一年就可以诞生一个亿万富翁的时代,几乎每一天,你都能看到市场的新进入者;而当行情下滑之际,几乎每天你都可以看到有人离开手机圈。”
11月7日,深圳知名的手机企业中天通讯董事长黄朝晖“携款失踪”,在深圳手机界震动颇大。但多位受访者却表示:“在深圳手机圈,这并不意外。”
宇龙酷派总裁助理刘东凯也对记者表示:“深圳手机圈很多充满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真正踏实做品牌、搞研发,以一种做企业的心态来从事手机行业的人,太少了。”
另一方面,早年进入珠三角的港资、台资电子企业在产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跃跃欲试的外迁,亦成为珠三角电子制造业难以名状的心头之痛。
2007年,台达电子在湖南郴州的项目正式落户。台达郴州工厂位于郴州出口加工区,根据有关政策将享受优惠税率。这是这家全球最大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商,在内地的最新的一个投资项目。
“新近投资的台达郴州工厂,将作为东莞厂的产能补充。”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对记者表示。事实上,近年来相比较在珠三角投资力度的趋缓,台达电子在内地却一路落子如飞——天津、江苏等地相继投资建厂。
尽管时至今日,台达位于东莞的工厂依旧是其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但在产业发展的自然趋势下,珠三角地区一度极具吸引力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开始渐渐消退。与此相应的是,企业投资热情的悄然生变。
“我们不打算在东莞再扩产了。”曾纪坚表示,在沿海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内地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情空前高涨,并给予目前在沿海一带难以获得的政策支持。
台达的情况或许并非个案。据悉,自2005年以来,仅东莞、深圳两地外迁的企业就已超过500多家,年产值超过150亿元。这其中,不乏当年来珠三角地区的“拓荒者”,他们是珠三角成就中国最大的电子制造业基地的基础基因。
面临新的产业发展节点,珠三角也适时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力求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新一轮快速协调发展。
早在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组织了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广东省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和广东省信息化调研,为产业升级问诊把脉。广东专门制定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措施,强调要从电子信息产业大省到强省的蜕变。
事实上,在市场的驱动下,深圳在电子制造领域的产业升级已经默默潜行。作为电子制造业最上游的IC设计产业,近年深圳表现尤为抢眼。
在2003年之后,伴随着手机产业的飞速发展,IC设计产业也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机会。来自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数据显示:2003年深圳IC设计产值已达5亿元,2004年是15亿元,2005年是30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48亿元。
而在2009年10月,第七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博览会暨高峰论坛(IC China 2009)在苏州与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eMEX)同期举办。届时,主管政府部门的官员、中外企业决策者、业界专家等将汇聚一堂,对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展、企业最新技术以及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也将就半导体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等问题作深度讨论。此次展会能否为珠三角破题提供参考呢?
“到目前,深圳IC设计产值几乎占据全国的五分之一。”赵秋奇对记者表示,目前深圳IC设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而在黄明智看来,深圳要想在产业向高端提升,需要在教育和科研产业上着力。而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珠三角对于电子制造业厂商的吸引力仍然不可替代。
 

相关帖子

沙发
程序匠人| | 2009-7-22 14:3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

当时这篇**很热,引起轰动。但是最终,深圳没有被抛弃,而是继续发展了。

所以,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珠三角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还会继续发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hspice2005| | 2009-7-24 13:5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台湾的企业,外迁来大陆就表明他们失败了吗?

企业外迁恰恰是竞争力的象征.
表明不再稀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就像台湾,美国,日本等企业迁到中国来一样,他们也没有明日黄花阿,反而, 因为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搬迁到中国,让中国人替他们打工,从事繁重而又报酬低廉的劳动.迁走的只是低附加值的企业,我想深圳也不希罕这些榨取血汗钱的工厂.

迁入到湖南等等,也说明,他们只能从事深圳东莞淘汰的产业, 而且缺乏竞争力.更加说明竞争力.


我倒是希望,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慢慢迁走的好,越远越好,以后也可能迁移到越南,印尼更好~~~~, 让穷国替我们打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hspice2005| | 2009-7-24 13:5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台湾的企业,外迁来大陆就表明他们失败了吗?

企业外迁恰恰是竞争力的象征.
表明不再稀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就像台湾,美国,日本等企业迁到中国来一样,他们也没有明日黄花阿,反而, 因为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搬迁到中国,让中国人替他们打工,从事繁重而又报酬低廉的劳动.迁走的只是低附加值的企业,我想深圳也不希罕这些榨取血汗钱的工厂.

迁入到湖南等等,也说明,他们只能从事深圳东莞淘汰的产业, 而且缺乏竞争力.更加说明竞争力.


我倒是希望,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慢慢迁走的好,越远越好,以后也可能迁移到越南,印尼更好~~~~, 让穷国替我们打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
zhzhdao| | 2009-8-9 16:39 | 只看该作者
4# hspice2005
去越南泡妞,我的梦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
wizl| | 2009-8-19 17:1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LZ的敬仰有如黄河泛滥延绵不绝…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
一只小蜗牛| | 2009-8-20 15:08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
mengyu2008| | 2009-8-24 11:49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出国工作也不错。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
wizl| | 2009-8-25 15:2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没错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主题

25

帖子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