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拿到这本《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我是跳着看的,因为书里面的东西许多都是我所了解的,于是跳过了第一章的大半部分,第二章讲的是ARM处理器的简介,我无法深刻理解它的精神,马马虎虎就过去了。第三章讲KL25和最小系统,大概了解了一下。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我看得最仔细的,因为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虽然接触了一点点,却是没有入门的东西,它讲的是封装规范。其实我是看了好几遍,以前模模糊糊有这种感觉,可是有人为我总结了,而且总结得特好。到了之后了,除了时钟和USB之外,其它的都只能说是一带而过了,它们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我觉得我这样读书似乎还挺有意思的,想想自己也读书读了二十几年了,似乎也有一些门道。故忍不住想要记下来,等到以后自己成为大侠了,还能看到自己今天的幼稚。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不愿天天面对那些老旧的课本,不愿意天天把那些换汤不换药的题目翻来覆去。去书店找了好久,找出几本《微型计算机》带回来在晚自习上看。那时候看那些东西,除了新鲜之外也没能学到什么东西。可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大概是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才会有那样的感觉吧。那里面的东西如今已完全一点都不记得,应该来说是白读了。后来无意之间得到一本从大学流落到我们学校的书,是关于C语言的,如获至宝,决定好好研究,想着假如不能考上大学,也能学到大学的知识。翻开之后才发现那竟然是一本习题讲解。那本书基本上没有讲基础的知识,就算讲了我也不一定能够发现。。但从那时开始我就发现了自己对电脑这方面兴趣,但万幸后来先专业并没有选计算机专业。
多年后我上了大学,过了计算机二级之后,再回家翻那本书,我还是不想去看里面的东西,因为我对C语言的理解已经有了这本书的水平,这里面的每个题,我都能做出来,可是每个题都会花费工夫去计算,从那里候我就发现,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的书,也许归纳概括起来,每个学科都是一本书,其它的都只能算是参考书,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而已。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慢慢发现读书之道,不在博而在精。可是一门学科往往是牛人经过几十年的演绎得来的。那么它的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必然多而博,如果一个初学者从一开始就看这样一本系统级的书,往往会觉得枯燥而乏味,而且各种阻碍也会让读者难以继续。因为它的难懂,所以才会有很多的书会随之而生,这些书很多都通俗易懂,可是却加入更多的闲话,这样的效率自然就低得多了。各种各样的“一日通”充斥着书店,我们需要有好的判断力才能避免走弯路。而对于一些经典,可能就需要有人为我们指点。在大学,教师就是这样的角色。可是我们的大学教师却并不都是合格者,出现一个合格者,就被称为良师。不合格者就不说了,不少的人是想要毁灭这门课程者,那必定是哀鸿遍野。。
往往良师难求,故需要我们自己去学很多东西。自学才是走向大师之路。
对于我们工科生,应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写照吧。应该没有几个人抱着本《单片机原理》就能把单片机学好吧。因此我们就要在实践中读书,我们会遇到的问题,书上自然也会有答案,在实践中读书,我们才会发现书上所讲的精妙之处。而在我们会用,能用单片机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再读一遍那些书,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这就相当于把一本书读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