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通过串口用delay延时方式发送一串数据。
开场白:
上一节讲了在串口接收中断里即时解析数据头的特殊程序框架。这节开始讲串口发送数据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和程序框架,要教会大家一个知识点: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发送一串数据中,每个字节之间必须添加一个延时,用来等待串口发送完成。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可能不增加延时,直接靠单片机自带的发送完成标志位来判断,但是我以前在做项目中,感觉单单靠发送完成标志位来判断还是容易出错(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身程序的问题),所以后来在大部分的项目中我就干脆靠延时来等待它发送完成。我在51,PIC单片机中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凭我的经验,在stm32单片机中,可以不增加延时,直接靠单片机自带的标志位来判断就很可靠。
具体内容,请看源代码讲解。
(1)硬件平台:
基于朱兆祺51单片机学习板。
(2)实现功能:
波特率是:9600.
按一次按键S1,单片机就往上位机发送以下一串数据:
eb 00 55 01 00 00 00 00 41
(3)源代码讲解如下:#include "REG52.H"
#define const_send_size 10 //串口发送数据的缓冲区数组大小
#define const_key_time1 20 //按键去抖动延时的时间
#define const_voice_short 40 //蜂鸣器短叫的持续时间
void initial_myself(void);
void initial_peripheral(void);
void delay_short(unsigned int uiDelayshort);
void delay_long(unsigned int uiDelaylong);
void eusart_send(unsigned char ucSendData); //发送一个字节,内部自带每个字节之间的延时
void T0_time(void); //定时中断函数
void usart_receive(void); //串口接收中断函数
void key_service(); //按键服务的应用程序
void key_scan(); //按键扫描函数 放在定时中断里
sbit led_dr=P3^5; //Led的驱动IO口
sbit beep_dr=P2^7; //蜂鸣器的驱动IO口
sbit key_sr1=P0^0; //对应朱兆祺学习板的S1键
sbit key_gnd_dr=P0^4; //模拟独立按键的地GND,因此必须一直输出低电平
unsigned char ucSendregBuf[const_send_size]; //接收串口中断数据的缓冲区数组
unsigned int uiVoiceCnt=0; //蜂鸣器鸣叫的持续时间计数器
unsigned char ucVoiceLock=0; //蜂鸣器鸣叫的原子锁
unsigned char ucKeySec=0; //被触发的按键编号
unsigned int uiKeyTimeCnt1=0; //按键去抖动延时计数器
unsigned char ucKeyLock1=0; //按键触发后自锁的变量标志
void main()
{
initial_myself();
delay_long(100);
initial_peripheral();
while(1)
{
key_service(); //按键服务的应用程序
}
}
void eusart_send(unsigned char ucSendData)
{
ES = 0; //关串口中断
TI = 0; //清零串口发送完成中断请求标志
SBUF =ucSendData; //发送一个字节
/* 注释一:
*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发送一串数据中,每个字节之间必须添加一个延时,用来等待串口发送完成。
*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可能不增加延时,直接靠单片机自带的发送完成标志位来判断,但是我以前
* 在做项目中,感觉单单靠发送完成标志位来判断还是容易出错(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身程序的问题),
* 所以后来在大部分的项目中我就干脆靠延时来等待它发送完成。我在51,PIC单片机中都是这么做的。
* 但是,凭我的经验,在stm32单片机中,可以不增加延时,直接靠单片机自带的标志位来判断就很可靠。
*/
delay_short(400); //每个字节之间的延时,这里非常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延时的大小请根据实际项目来调整
TI = 0; //清零串口发送完成中断请求标志
ES = 1; //允许串口中断
}
void key_scan()//按键扫描函数 放在定时中断里
{
if(key_sr1==1)//IO是高电平,说明按键没有被按下,这时要及时清零一些标志位
{
ucKeyLock1=0; //按键自锁标志清零
uiKeyTimeCnt1=0;//按键去抖动延时计数器清零,此行非常巧妙,是我实战中摸索出来的。
}
else if(ucKeyLock1==0)//有按键按下,且是第一次被按下
{
uiKeyTimeCnt1++; //累加定时中断次数
if(uiKeyTimeCnt1>const_key_time1)
{
uiKeyTimeCnt1=0;
ucKeyLock1=1; //自锁按键置位,避免一直触发
ucKeySec=1; //触发1号键
}
}
}
void key_service() //第三区 按键服务的应用程序
{
unsigned int i;
switch(ucKeySec) //按键服务状态切换
{
case 1:// 1号键 对应朱兆祺学习板的S1键
ucSendregBuf[0]=0xeb; //把准备发送的数据放入发送缓冲区
ucSendregBuf[1]=0x00;
ucSendregBuf[2]=0x55;
ucSendregBuf[3]=0x01;
ucSendregBuf[4]=0x00;
ucSendregBuf[5]=0x00;
ucSendregBuf[6]=0x00;
ucSendregBuf[7]=0x00;
ucSendregBuf[8]=0x41;
for(i=0;i<9;i++)
{
eusart_send(ucSendregBuf[i]); //发送一串数据给上位机
}
ucVoiceLock=1; //原子锁加锁,保护中断与主函数的共享数据
uiVoiceCnt=const_voice_short; //按键声音触发,滴一声就停。
ucVoiceLock=0; //原子锁解锁
ucKeySec=0; //响应按键服务处理程序后,按键编号清零,避免一致触发
break;
}
}
void T0_time(void) interrupt 1 //定时中断
{
TF0=0; //清除中断标志
TR0=0; //关中断
/* 注释二:
* 此处多增加一个原子锁,作为中断与主函数共享数据的保护,实际上是借鉴了"红金龙吸味"关于原子锁的建议.
*/
if(ucVoiceLock==0) //原子锁判断
{
if(uiVoiceCnt!=0)
{
uiVoiceCnt--; //每次进入定时中断都自减1,直到等于零为止。才停止鸣叫
beep_dr=0; //蜂鸣器是PNP三极管控制,低电平就开始鸣叫。
}
else
{
; //此处多加一个空指令,想维持跟if括号语句的数量对称,都是两条指令。不加也可以。
beep_dr=1; //蜂鸣器是PNP三极管控制,高电平就停止鸣叫。
}
}
key_scan();//按键扫描函数
TH0=0xfe; //重装初始值(65535-500)=65035=0xfe0b
TL0=0x0b;
TR0=1; //开中断
}
void usart_receive(void) interrupt 4 //串口中断
{
if(RI==1)
{
RI = 0; //接收中断,及时把接收中断标志位清零
}
else
{
TI = 0; //发送中断,及时把发送中断标志位清零
}
}
void delay_short(unsigned int uiDelayShort)
{
unsigned int i;
for(i=0;i<uiDelayShort;i++)
{
; //一个分号相当于执行一条空语句
}
}
void delay_long(unsigned int uiDelayLong)
{
unsigned int i;
unsigned int j;
for(i=0;i<uiDelayLong;i++)
{
for(j=0;j<500;j++) //内嵌循环的空指令数量
{
; //一个分号相当于执行一条空语句
}
}
}
void initial_myself(void) //第一区 初始化单片机
{
/* 注释三:
* 矩阵键盘也可以做独立按键,前提是把某一根公共输出线输出低电平,
* 模拟独立按键的触发地,本程序中,把key_gnd_dr输出低电平。
* 朱兆祺51学习板的S1和S5两个按键就是本程序中用到的两个独立按键。
*/
key_gnd_dr=0; //模拟独立按键的地GND,因此必须一直输出低电平
led_dr=0; //关Led灯
beep_dr=1; //用PNP三极管控制蜂鸣器,输出高电平时不叫。
//配置定时器
TMOD=0x01; //设置定时器0为工作方式1
TH0=0xfe; //重装初始值(65535-500)=65035=0xfe0b
TL0=0x0b;
//配置串口
SCON=0x50;
TMOD=0X21;
TH1=TL1=-(11059200L/12/32/9600); //串口波特率9600。
TR1=1;
}
void initial_peripheral(void) //第二区 初始化外围
{
EA=1; //开总中断
ES=1; //允许串口中断
ET0=1; //允许定时中断
TR0=1; //启动定时中断
}
总结陈词:
这节在每个字节之间都添加了delay延时来等待每个字节的发送完成,由于delay(400)这个时间还不算很长,所以可以应用在很多简单任务的系统中。但是在某些任务量很多的系统中,实时运行的主任务不允许被长时间和经常性地中断,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计数延时来替代delay延时,这种程序框架是什么样的?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通过串口用计数延时方式发送一串数据。
(未完待续,下节更精彩,不要走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