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电路/定理]

模拟电路基础第一章

[复制链接]
楼主: xukun977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41
我*,又疯了一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maychang 2014-5-23 12:23 回复TA
坐而论道之余,轻松一下嘛。 
42
xukun977|  楼主 | 2014-5-23 12:21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5-23 12:12
此外,

此次路过滴


老抽还玩不玩啊,就是那个关于失调帖子里所说的"单挑"一事?

找个裁判,赌注是1万到5万之间,全程公开,力求公平公正。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3
jz0095| | 2014-5-23 12:3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辩方应该给出不同的定义,先不用涉及判断的结果。我已经给出了我认为正确的定义。我还不知道另一方对Vbe判别的定义。如果连定义都给不出,那问题就大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4
maychang| | 2014-5-23 23:44 | 只看该作者
别说,太湿虽然有些小错误(例如图a中VT1无偏置,根本不工作),至少反馈类型都是判断正确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24 18:37 回复TA
还真别说,在本大师的教导下,mangay还真有进步,居然也逐渐立即偏执的作用了。你还不赶紧,谢谢本大师,你还在等什么呢? 
45
Lgz2006| | 2014-5-24 07:16 | 只看该作者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23 23:44
别说,太湿虽然有些小错误(例如图a中VT1无偏置,根本不工作),至少反馈类型都是判断正确了。 ...

大shi对负反馈不是故弄玄虚型,这与那些语出惊人型是不同的

但是同属浮躁型,或异想拨乱反正或梦寐推翻经典

技术策略要点都盯在“信号源内阻”

那大shi(windh1)当年风采甚嚣以下可见一斑
https://bbs.21ic.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516068&pid=2978168&fromuid=471730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24 18:38 回复TA
kao,这还真墓有你说话的份!信不信由你!谢谢大家! 
46
Lgz2006| | 2014-5-24 08:47 | 只看该作者
stlboost 发表于 2014-5-23 23:17
这是本大师12年写的。

用于帮助不懂反馈到。

大shi啊,是剽窃的吧?
如果12年前你真知道“电压并联负反馈”,今天怎么能说出“电压反馈必串联”这种外行话那?



还是哪儿来哪儿回,重修吧大shi!笨点儿不要紧,来得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24 18:39 回复TA
你这菜鸟,连mahgay在本大师的教导下,都有所醒悟,你还是执迷不悟。如何对得起,本大师的,谆谆教导?你还是闭门思过去吧! 
47
路过打酱油。。| | 2014-5-24 09:2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所谓的反馈“四组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一般可能是偏向于某一“极端”。当然也有居中难辨的,不过通常按“主流”分析还是可以粗略归类。

先明确上述几个反馈的类型:

一)射随器

  那是电压串联负反馈无疑。

二)大师图a

  没错,那是“电压串联负反馈”

三)大师图b

  那是电流并联负反馈,说“电压并联负反馈”不妥。

点评:

其实,关于那些组态分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教科书都有明确的说法,虽然其术语不一定一致但意义相同。这些划分基本都是基于“裸”单反馈环而定的,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形,一般情况可以看“主流”且向其靠拢。

关于“源内阻”,输入并联反馈必须有此。理想其实就是两个“电流源”的叠加。


书中的内容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自己去看就行了。有意思的是,这里各位的评述(点评),可以反映其“归属”。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24 18:43 回复TA
本大师的说法,绝对不会错的。即使国产教科书,mangay给出的,也足够证明本大师的说明。只是,它们还认识不到本大师的高度而已。1 
stlboost 2014-5-24 18:42 回复TA
而反馈形式,为串联。电流串联负反馈,是想得到一个电流元,反馈形式为串联。 
stlboost 2014-5-24 18:42 回复TA
电压串联负反馈,肯定是要设计一个电压元。那么如果表示,你要设计电压元?电压串联负反馈,就是说,这里的电压,就是想得到电压元 
stlboost 2014-5-24 18:41 回复TA
看来,你们还是没有接受本大师的说明。设计一个电路,你总要知道,你要干什么吧?设计一个电压元,和电流元,是不同的。 
48
xukun977|  楼主 | 2014-5-24 11:09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5-24 09:28
其实,所谓的反馈“四组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一般可能是偏向于某一“极端”。当然也有居中难辨的,不 ...


你听谁说/看哪本书讲 是基于裸单环而定的???
言外之意,多环情形下,这些判定方法失效?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路过打酱油。。 2014-5-24 12:47 回复TA
还是先对前面那个“xukun977 对牛弹琴!”解释一下再说.... 
49
jz0095| | 2014-5-24 11:35 | 只看该作者
既然这么多人持同一看法,想必是有“根据Vbe判定反馈极性”的定义了。谁能阐述一下此定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0
xukun977|  楼主 | 2014-5-24 13:4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定义,而是首先明确要研究的变量是什么,然后才能有目的地讨论正负反馈。
教材中的说法,会让人误解:不但只研究"裸单环"(今天才听说这个新名词,某大师喜欢创造),反馈还特定针对Vin到Vout。实际应用范围比这个广的多。
实用电路中,仅仅只有单环的,比较少见。即便对于线性放大器之类的电路,一般正负反馈都不能少,尽管许多人意识里很讨厌,反感正反馈。
即便对于最简单的差分+CS结构放大器,其中反馈环多达4--6个,有几个是隐蔽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1
路过打酱油。。| | 2014-5-24 14:02 | 只看该作者
纠正一个任意发挥的胡乱理解:

引我前面那段
其实,关于那些组态分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教科书都有明确的说法,虽然其术语不一定一致但意义相同。这些划分基本都是基于“裸”单反馈环而定的,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形,一般情况可以看“主流”且向其靠拢。

其意思明显是说,当前的教材(含国内和国外)几乎都是基于“‘裸’单反馈环”分类,但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

特作此补充解释。


其实,语文及格的应该都能理解!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pjy 2014-6-1 19:04 回复TA
采用极端的分析方法比较容易将某个问题说透彻,教学中经常用,但是实际中会考虑方方面面因素,方案趋于中庸。个人觉得这就是模电之道。 
52
xukun977|  楼主 | 2014-5-24 14:10 | 只看该作者


哪个地球人能帮大伙解释解释"裸单反馈环"是什么意思的??俺见识短,闻所未闻!

照俺这语文不及格的人猜,裸-不穿衣服,单反馈环--只有1个反馈环。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俺就不知道何意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Lgz2006 2014-5-24 16:22 回复TA
按你单个解析,组合:归真之环。怎么样,有点文化吧 
53
jz0095| | 2014-5-24 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z0095 于 2014-5-28 14:26 编辑

首先要说明的是,两种判别定义都是“现有理论”的,以下简称以Ub为判据的为第一定义,以Vbe为判据的为第二定义。
第一定义的反馈极性判断是稳态量的动态判断,即在第一个稳态状态下改变反馈深度得到第二个稳态量,将此两个稳态量进行比较,得出反馈极性的判断。
第二定义是“瞬态”判断,不具可操作性。
定义的合理性需经得起各种检验,例如黑箱电路的检验。第一定义根据端口量判断整体电路的反馈方式;而第二定义因无法得到内部电路的参数、状态而不具普遍性。
    电路的反馈可以是混合式的,但是最终反馈极性只有一个。只有第一定义可以保证可以判断。
.
    下面给出一组仿真。

上图是电路反馈极性的仿真。
仿真测试CCCECB组态电路的端口阻抗,通过增加反馈深度观察反馈极性。增加反馈深度的途径:CC电路增大RecCE电路减小RfeCB电路减小Rfb。各电阻的最后一个字母表示各自的组态。
    仿真曲线是各端口阻抗的变化,通过端口阻抗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输入端口信号幅度的变化。各虚线是没有增加反馈深度时的曲线,各实线是增加反馈深度后的曲线。
左上图是CC电路的仿真,左下图是CE电路的仿真,右上图是CB电路的仿真。
CE是负反馈、CB是正反馈,这是没有争议的。CC的仿真结果同CB,是正反馈的结果。
.
    先说这些。继续等待第二定义的描述。
红字是修改内容)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24 19:03 回复TA
理论上的正弦波振荡,现实不可能存在,因为器件精度无法匹配。但相位不变,可以得到保证,余下的就是,稳定幅度问题了。 
stlboost 2014-5-24 19:02 回复TA
对于运放电路,大部分,是需要输出稳定的。所以,不能震荡。在BODE图上,开环特性,要保证,有足够的相位裕量。 
stlboost 2014-5-24 19:01 回复TA
因为电源电压的限制,而出现了等幅度振荡,表现形式和自激类似,但其实并没有自己振荡。 
stlboost 2014-5-24 19:00 回复TA
但一定要保证输出与输入同相位。国产,自激振荡的说法,是错误的。自激振荡,只能是正弦波振荡。运放电路的振荡,其实是发散振荡。 
stlboost 2014-5-24 18:59 回复TA
那么,正弦波振荡,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实的正弦波振荡,其实为正反馈的发散振荡,因为电源电压限制或使用负反馈,而稳定幅度。 
stlboost 2014-5-24 18:58 回复TA
所谓频率补偿的方法,就是令电路,一般是相位滞后补偿,带宽越大,相位裕量越小,很难用超前补偿,是因为分布参数在高频表现明显。 
stlboost 2014-5-24 18:57 回复TA
通常的反馈电路,因为增益大,例如运放,那么稳定的带宽,就不可能很大。分布参数的变化,会导致,稳定,不稳定和正弦振荡。 
stlboost 2014-5-24 18:56 回复TA
用伯特图说,纯正反馈,带宽很小,就已经在增益为1的时候,相位大于180度了。这就是说在相位180度的时候,增益是大于1的正反馈。 
stlboost 2014-5-24 18:53 回复TA
那么,对于负反馈电路,分布参数的变化,而导致,稳定,临界正弦波振荡,和正反馈的发散振荡。 
stlboost 2014-5-24 18:53 回复TA
就是说,这样的电路,是100%分析纯的正反馈。这是瞬时极性法,判断出来的结果。 
54
Lgz2006| | 2014-5-24 16:29 | 只看该作者
再弄下去还会用端口仿真去证明欧姆克希荷夫诺顿了,嫩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5
jz0095| | 2014-5-24 17:54 | 只看该作者
Lgz2006 发表于 2014-5-24 16:29
再弄下去还会用端口仿真去证明欧姆克希荷夫诺顿了,嫩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啊 ...

没有技术含量的叽歪。
花点气力分析不同意的问题在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6
Lgz2006| | 2014-5-24 18:40 | 只看该作者
一天到晚就会端口阻抗去反证基本原理,这就是问题,都不用花力气
不过是个工程软件仿真参数,能去证明电路原理吗,天高地厚

处处违背基本原理的伪科学,也能成技术含量?也就梦中圆梦
你不会以为无人反驳就成真理了吧
34楼已回复了,另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5-24 19:57 回复TA
你这些也叫反驳、有技术含量?学风不正,屡教不改。 
57
Lgz2006| | 2014-5-25 07:5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要否合作,对现有理论的修正
建议第*章加入“射随器实为正反馈“一节
希望嶒添“线振新理析“一章
你有何要求,没要求也该有看法,至少也有个态度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8
jz0095| | 2014-5-26 1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z0095 于 2014-5-26 13:29 编辑
stlboost: 所谓的瞬时极性法,应用的是低频稳定的电路。例如射级跟随器,开环带宽,因为分布效应很小,而在很大频率范围内稳定。 发表于 2014-5-24 18:52

    先对stlboost说一声:点评不适于过长,那样与人不便。
.
对于所述的瞬时极性法,故事并不完整。完整的还应该包括,例如“输入端信号Ub上升”的输入端状态。输入端状态被Vbe判别法遗漏了。补充信息后可以有不同的联想。
正反馈电路的带宽、稳定性并不是这里讨论的内容,而且,正反馈的效果也并不是“洪水猛兽”。
    正反馈条件是有范围的,并不要求相位严格=0360度,如同负反馈并不要求相位严格=180度一样。
.
还有要注意的有,“增加输入”指的是提高信号源的电压源幅度;“输入端”是电路与信号源输出联接的端口(与源内阻联接的端口),这对任何组态电路都适用。在加大反馈深度下,输入端口的幅度可以降低(负反馈),其结果是输入阻抗与源内阻对电压源幅度的分压。
.
    至今没人给出第二定义(Vbe)的描述。只要该定义例子的结果与第一定义的不同,我相信我就可以指出其不合理之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stlboost 2014-5-31 16:41 回复TA
这些电路,都是很复杂的方程组,如何定性分析?那么,顺势极性法,就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懂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学生是无法理解 
stlboost 2014-5-31 16:39 回复TA
这就不是本大师的问题了。X7,L6,mayz,bug等一伙,伙同不良斑竹,恶意删除本大师帖子。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只能点评了。 
59
jz0095| | 2014-5-26 11: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59楼提的“合作”问题,我的想法如下,
1. “射随器反馈极性”的内容较少,作者自己组织内容就行了。
2. “振荡器线性原理”内容丰富,结合实验、仿真设计、实例验证,内容可以非常生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予、开论文课题;如有软件写作能力,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发通用仿真软件。“通用”指,该软件可以进行正负阻领域放大器和振荡器的线性仿真。新振荡器线性仿真,其灵活性和适用性将优于现有软件的,对各类振荡器线性仿真的灵活性可以与放大器的线性仿真相比拟。

如果需要我的配合,可以联系我。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0
xukun977|  楼主 | 2014-5-31 15:03 | 只看该作者
jz0095 发表于 2014-5-24 14:45
首先要说明的是,两种判别定义都是“现有理论”的,以下简称以Ub为判据的为第一定义,以Vbe为判据的为第二 ...


这个问题,仍旧没脱离我以前所说的"负阻"范畴,三极管基极接地,不管是从发射机,还是集电极看进去,都能看到负阻。
你说的正反馈,其实就是负阻。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