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与非网(www.**.com) 的一篇博客,好玩。老实承认是人家的,贴出来共享之。我喜欢电子行业,是男人就喜欢。
当年左树声豪言:是男人就踢球。结果他的腿断了。好在电子产品这种东西不会让人断腿,它只是使出全身力气满足所有人的欲望,从信息获取到饮食**,如果现在还有人类的某种欲望在电子产品中得不到满足,那它一定正在某个日本人的实验室里被深入研究着。
电子类产品我接触最多的是消费类。虽然也自己装过电脑,但是那毕竟是小儿科,对于线线脚脚的热情总不如对IPOD的热情来得迅猛。当然我知道有些人——用时髦的话说,骨灰级玩家——是连IPOD都不屑于玩的,他们觉得不会捏电烙铁和松香块的男人都是伪男人。但问题是现在玩电烙铁的基本集中在某些社区家用电器维修站,修一个台灯25块钱,这些人又和公司白领的收入阶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为了表明我的公司白领的身份和男人对电子产品的共有热情,我还是多谈消费类电子产品吧。
说到消费类,手机就当仁不让。今天只想说一件事:手机在视觉媒体中的隐性广告。
所有的视觉媒体中的人物都需要用商品,所以这种商品伴随出镜是一个很美妙的广告方式。何况好的、刺激的电影电视往往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体验到自己从未想象过的快感,无论这快感来自于冒险、**或是情感波折,所以这个时候出镜的商品更容易形成认知。诺基亚,摩托,爱立信,全干过这事,而且效果相当地不坏。但是就从我看过的干过此类隐性广告的电影和电视来看,一次好的隐性营销,一定要具备一个最最基本的先决条件,那就是:
在营销初期,准备好自己品牌的唯一可识别的,而且易于展示的符号,包括声音,形状,图案,但千万别是商品名称或商标。
为什么要符号而不要更直白的商标或者商品名称?道理很简单:符号是相对隐性的,是在做下意识营销。人家看电影是付了钱的,付了钱就不想看赤裸裸的广告,你只能去诉诸他们的下意识。而且,电影想把人拉进去就得让人“入戏”,入戏就意味着让人暂时忘却那些可触摸的生活细节。一旦摸出一个特别真实的现实存在的玩意儿,观众脑子里立刻两根筋就绷上了:
第一,丫的插播广告,忒没品了。
第二,这个插播了广告的故事,我要是还跟着它激动,兴奋,掉眼泪,那不是**吗?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此等例子,最恶劣也最蹩脚的,莫过于《一声叹息》,徐帆在电影最后满脸幸福地告诉人家,“我们家在欧陆经典啊,亚运村往北第二个路口往东……”我当时就想上去抽丫一嘴巴。有你们说这么赤裸裸的么?这戏本来到这该出个高潮,你非得一下把人给调整到买房族的焦虑心态里去,这简直就跟小两口正在**呢,就快高潮了,女的忽然从枕头底下掏出一本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本开始背诵,准备考研一样荒唐。要是真的有观众为了这个镜头去欧陆经典买房子,那只能说明这个观众根本就没入戏,可是没入戏的人还能**把这烂片看到快完?更加可能的是,某些不幸入了戏的,他们入戏了也得被这段台词给呛醒了。
……(以下内容省略,直接去那儿看吧 http://www.**.com/myspace/blog/show.php?id=651)
我自己也有同感。尤其是诺基亚手机那个铃声,潘玮柏和张韶涵的那个广告,就是不停的在重复这个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诺基亚的旋律! 相关链接:http://www.**.com/myspace/blog/show.php?id=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