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于扬实习生李玉坤《武汉晚报》记者郭丽霞
本报讯 20多年前,在武汉街头摆摊的河南周口人杨申林捡到一名弃婴,收养在自己膝下。两年后,他再次在当地菜市场捡到一名被抛弃的婴儿,同样抱回抚养。
20多年来,同时抚养两个孩子的杨申林一直单身,和孩子们一起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卖水果、卖青菜、卖干货……20多年来,杨申林在不断转换人生角色中把两个捡来的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大女儿大静(化名)已参加工作谈了男友,二女儿小静(化名)也正读大二。
大爱无疆菜市场捡来俩弃婴
前两天武汉下了雨,他打工的“水果摊”无法出摊,65岁的杨申林在家闲着。
说是“家”,其实是他在武汉青山区工人村每月花200元租的一处房子。大女儿大静初六就去汉口一家手机卖场上班了,只有放寒假在家的二女儿小静还在陪着他,这让老杨觉得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是“蛮幸福的”。
1992年5月的一个清晨,42岁的单身汉杨申林在武汉市工人村菜市场看到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当时菜场里人不多,我抱起孩子,发现一张写着她出生日期的纸条:1992年4月18日。那么小的孩子,才刚刚满月,就被抛弃了。襁褓里的她不哭也不闹,对着我笑,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杨申林决定,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巧合的是,1995年4月的一个中午,杨申林再次在同一个菜市场捡到一名弃婴。只有7个月大的弃婴被饿得不成人形,心生怜悯的杨申林没有犹豫,毅然抱回了家中。
“两年多时间,老天爷在同一个菜场‘送’给我两个孩子,我觉得生活里有了阳光。”杨申林心底掠过一丝幸福,给孩子分别取名大静、二静。
任劳任怨为了捡来的孩子,杨申林甘守清贫
杨申林的老家,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养**屯村。3岁那年,杨申林的母亲患病离去,此后杨申林一直在清苦中成长。34岁那年,杨申林只身南下,来到武汉市“摆地摊”。在相继收养两个弃婴后,杨申林的“职业”也从未改变。
没有结过婚,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杨申林把年迈的父亲从河南老家请来带孩子,自己每天倒腾干货挣钱。“那时候我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孩子光喝奶粉一天就要10多块,挣的钱勉强维持生活。”杨申林告诉大河报记者。
“我们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父亲的心地特别善良,人特别实在,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可只要他身上还有钱,我们要什么他都给。尤其是在吃喝上面,他特别舍得。”女儿大静说。
众人帮扶姐妹俩茁壮成长
好人终有好报,杨申林的身边,从来没有缺少过好人。
大静到上学年龄的时候,杨申林找到武汉一家民办学校,说明实际情况,对方全免学费接收大静入学。不久,因为这所学校倒闭,大静转入武钢二小,而这所学校也同样免去了她的学费。
http://d9.sina.com.cn/pfpghc/7ddd21b480824c31b7595dd05abff888.jpg
大静高三那年,为了保证妹妹顺利完成学业,她毅然选择了辍学,尽早踏入社会挣钱为父亲杨申林分忧。此后,二女儿小静因户口问题,转到河南淮阳老家读高中,并于2013年顺利考进武汉市一所二本院校,目前在读大二。
“现在在大学,她靠勤工俭学岗自己挣些生活费。”杨申林欣慰地说,一路走来,他碰到了许多好心人,帮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如今,老杨一家的日子虽然仍然清贫,但是他总觉得离幸福越来越近。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大静带了男朋友回来。“大静初六就去上班了,只要有时间就回来看我。二静现在还在家中,过完正月十五就去上学了,不过每隔俩仨星期,她就会回来。”昨日,杨申林对大河报记者说。
俗话说,叶落归根,老杨说他老了也想回老家,“家里的农田大哥帮着种,也没钱在宅基地上盖房子,咋回去啊?”杨申林无助的口气间,仍然夹杂着一丝难以抹去的故乡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