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信噪比的问题!!!很急

[复制链接]
6529|35
zjp8683463 发表于 2011-4-3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滤波会占MCU资源,硬件滤波占RMB
iC921 发表于 2011-4-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在看。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噪声。
1 运算放大器肯定要增加插入噪声。近朱者赤,雁过拔毛,没什么可说的。
2 运算放大器可以抑制部分原有噪声。比如带宽噪声,带外噪声。
3 运算放大器可以“消除”部分噪声。如阻抗噪声,原信号可能根本不适合传输,但经过运算放大器的阻抗转换则可以轻松解决。
4 运算放大器的典型应用之一是“消除”共模噪声,说不能提高信噪比那真是怪哉。如电桥信号接收,如差分信号接收……
xi8meng 发表于 2011-4-30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可以分两种情况:1、噪声来源于外部。这时,由于运放的增益是频率的函数,一般来说运放的高频放大能力很弱。所以提高增益可以放大带宽内的信号,而抑制带宽外的高频噪声。2、运放本身的噪声。这时,一味的提高增益,是不能提高信噪比的,因为增益提高的同时,运放本身产生的噪声也提高了。
 楼主| louli 发表于 2011-4-3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 赤铸
那你认为放大的作用是什么?运放是提高不了信噪比的?
 楼主| louli 发表于 2011-4-3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iC921
请问如果不是共模接收,和电桥接收,那么是怎么提高信噪比的呢
hanzhenwei 发表于 2011-4-3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等菜鸟,理解不了前辈的功夫。
唉,看来看去,我还是和楼主一样,还是不明白 运放放大到底能不能提高信噪比?
我现在觉得不能了。呵呵
iC921 发表于 2011-5-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楼主| louli 发表于 2011-5-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好的解释么
iC921 发表于 2011-5-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iC921  
请问如果不是共模接收,和电桥接收,那么是怎么提高信噪比的呢
louli 发表于 2011-4-30 22:17
我22楼第2、第3条说了一些
lijianming 发表于 2011-5-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讲了有关运放的一些知识,你可以参考参考。运放本身会有噪声,运放电路的外围器件也有噪声,具体放大信号时,需要根据信号的类型、阻抗和信号受到干扰噪声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放大电路,添加滤波电路或采用相应的降噪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hanzhenwei 发表于 2011-5-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30楼
pdf写于2007年,为啥参考文献都是80年代,50年代,20年代的。。。。。呢
呵呵,为什么呢

1. J. B. Johnson. Thermal Agitation of Electricity in Conductors. Physical
Review, July 1928, Vol. 32.
2. Aldert van der Ziel. Noise. Prentice-Hall, Inc., 1954.
3. H. Nyquist. Thermal Agitation of Electric Charge in Conductors. Physical
Review, July 1928, Vol. 32.
4. Paul R. Gray and Robert G Meyer.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2d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4.
5. Sergio Franco. Design with 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d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McGraw-Hill, Inc., 1988.
6. David E. Johnson, Johnny R. Johnson, and John L. Hilburn. Electric Circuit
Analysis. Prentice-Hall, Inc., 1989.
lijianming 发表于 2011-5-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来自TI网站上,参考文献引用的具体年代为什么是这些,您问作者吧。我无法回答。不过你仔细看看这几个作者,就明白为什么要引用他们的文献而非其他的。比如,Johnson研究噪声,而后将热噪声也称之为约翰逊噪声。Nyquist,(奈奎斯特)1907年移民到美国并于1912年进入北达克塔大学学习。191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17年~1934年在 AT&T公司工作,后转入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27年,奈奎斯特确定了如果对某一带宽的有限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在抽样率达到一定数值时,根据这些抽样值可以在接收端准确地恢复原信号。为不使原波形产生“半波损失”,采样率至少应为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这就是著名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奈奎斯特1928年发表了《电报传输理论的一定论题》。1954年,他从贝尔实验室退休。具体的详细介绍,你百度一下。其他作者你试试查查他们的来历。这些人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人物。
lijianming 发表于 2011-5-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元件通过不同的噪声源机制产生三种噪声谱的组合。各个噪声源项分别表示平带噪声、1/f 噪声或1/f2 噪声:在产生这三种常见噪声谱的机制中,最常见的机制产生平带(Flatband)噪声,也称白噪声,因为噪声功率是均匀地分配在整个频谱范围内,就像白光均匀分布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一样。平带噪声源产生散粒噪声(或叫肖特基噪声)和热噪声(也称约翰逊噪声,为的是纪念物理学家 John Bertrand Johnson 于 1928 年发现了这一现象)。虽然这两种噪声的频谱是难以区分的,但作为电路工作条件的函数,散粒噪声源和约翰逊噪声源的行为则是不同的。  
lijianming 发表于 2011-5-4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噪声的学问很大,现在还有一些噪声的机理没有搞清。
赤铸 发表于 2011-5-7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放大器限制带宽时(如IC921所说),它是兼职的滤波器
当放大器改变阻抗、共模之类关系时,它是兼职的信号传输器件
放大器这个“角色”本身是不能降低信噪比的,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原理问题

真正有效降低信噪比的,就是滤波、锁相放大之类,但它们也要利用了“已知条件”:信号的确在某频带内
否则,就会“不分善恶”一起滤波,信号产生明显失真,这时“信噪比”也没有意义了

有点像物理学里的“熵增”,听起来很悲观,呵呵
bbyeah 发表于 2011-5-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byeah 于 2011-5-8 22:25 编辑

Aldert van der Ziel. Noise. Prentice-Hall, Inc., 1954.
第一个提出MOS内噪声模型的好像是他
Paul R. Gray and Robert G Meyer.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伯克利的前辈了,80年代翻译引进的第一本模拟IC教材就这两个人写的,他们的学生现在都是一大堆IEEE Fellow

前面一页其实已经总结过了,带内信噪比是一定恶化的,考虑带外的话,添加一个理想滤波器模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