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78%国产化率+ 8nm 线宽!“羲之”光刻机如何打通量子芯片制造链路?

[复制链接]
1587|0
捷多邦PCBA 发表于 2025-10-3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 月 27 日,浙江大学余杭量子研究院研发的首台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 “羲之” 完成测试并进入应用阶段,这则消息不仅让国内半导体行业振奋,更在全球高端光刻机领域投下一枚 “重磅炸弹”。作为我国首台真正实现商业化适配的电子束光刻机,“羲之” 用 0.6nm 的定位精度、8nm 的线宽控制,以及较国际主流设备提升 3 倍的加工效率,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高端光刻机领域的进口垄断格局。

此前,受《瓦森纳协定》等外部限制,我国在量子芯片、车规级 IGBT 芯片等高端领域的研发,长期受制于进口光刻机的供应周期与技术封锁 —— 国际主流设备不仅单台售价超 2 亿元,定位精度多在 ±5nm 以上,且加工效率难以满足量产需求。而 “羲之” 的突破恰恰直击这些痛点:0.6nm 定位精度实现量级跨越,8nm 线宽适配高端芯片制造,3 倍效率提升更是解决了电子束光刻机 “慢工出细活” 的行业难题,同时 78% 的国产化率让高能电子束控制器、纳米定位平台等核心部件彻底摆脱进口依赖,设备成本较国际主流产品降低 30% 以上。

传统电子束光刻机因加工效率低,多局限于实验室研发场景,难以支撑工业级量产。“羲之” 通过优化电子束扫描路径与纳米定位算法,将单晶圆加工时间大幅压缩,首次具备商业化量产能力 —— 既能满足量子芯片对精密制造的严苛要求,又能适配车规级 IGBT 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填补了国产设备在高端芯片制造环节的空白。

这一突破带来的产业链涟漪正逐步扩散:随着 “羲之” 进入应用阶段,量子芯片、车规级 IGBT 芯片的国产化进程将加速,作为芯片与终端设备 “连接桥梁” 的线路板产业,也将面临新的需求变革。更高精度的芯片设计需要匹配更精细的线路板布线工艺,传统线路板的线宽、孔径标准将被重新定义,具备高频高速、柔性适配能力的线路板产品,有望借势打开高端市场,成为半导体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参与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70

主题

1070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