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据------关于施密特触发器的VTC

[复制链接]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坛上有个神奇人物--------把书上的东西滔滔不绝地抄下来,居然自己是看不懂的!太神奇啦!


https://bbs.21ic.com/icview-3135576-1-1.html




关于施密特电路,我已经苦口婆心地给此人做思想工作,做了5,6年了,一点作用也没有!

5,6年也搞不懂一个知识点,太神奇啦!!!


此人今天继续跟我较真,说施密特的VTC不是Z,刚好我又上网搜了一篇论文,波兰的一个博导教授,也写了一篇**,在此把相关证据贴上来。


下图的示波器实测曲线,世界上所有人按照步骤,都能重复出来。
既然人人都能重复做出来的实验,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21-5-27 19:50 编辑




我当年发了个正和负反馈结构的跟随器,有个猪头说我说错了:






刚好这篇论文里有这个两个图,放在一起比较的:









那个家伙自从看了几眼数学专业书籍-----《相空间分析》,就跟着了魔一样,一天到晚重复这些东西,跟唐僧取到了真经一样。









大师的粉丝们,抓紧下载这本书籍吧,看完你就有大师水平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找到的波兰教授的论文方便放出来吗?我想看看,
HWM 发表于 2021-5-2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09:38
你找到的波兰教授的论文方便放出来吗?我想看看,

不用找,方法简单的很。

对原电路附加一个足够的“负反馈”。注意这里的引号,表明虽然是加了个“负反馈”,但原本的输入变了,否则的话那个负反馈是无效的(为何?留作思考)。

那么,输入在哪里呢?

在负反馈通路上,插入一个加法器,加法器的一端就作为输入。

改变后的电路变成了,由一个输入(不是原来的)激励,然后得到两个响应(原来的施密特输入输出)。

下面就是忽悠的部分了:

两个响应(原来的施密特输入输出)接入示波器的的X和Y。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09:38
你找到的波兰教授的论文方便放出来吗?我想看看,




当然可以了,不过这篇**好像是专门写给本坛那个复旦教授看的,简直就是量身定做

**中结论是:









PDF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谢谢!  发表于 2021-5-28 11:06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这个是要理论有理论,要实测有实测,可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下面大伙要做的,就是欣赏鸭子死了,嘴还硬的技术!!!本坛有高人,能把这个技术应用的淋漓尽致!!

除了大蚂蚁骂他几句,他能老实一会,其它人说他,都是一律嘴硬,死扛到底。
HWM 发表于 2021-5-2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个“Z”根本就无需去测,理论上(即相空间内)就已经有了。问题是“Z”中的斜线与另外两条线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毫无区分地将其一并画出,显然是误导,这个在弛张振荡器中已经有体现。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8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HWM 发表于 2021-5-28 10:16
其实,那个“Z”根本就无需去测,理论上(即相空间内)就已经有了。问题是“Z”中的斜线与另外两条线存在着 ...



大热天的,你这样满地打滚耍赖皮,身上不淌汗吗?

观众看着都郁闷。

如果是现场辩论会这样耍赖,估计直性子的暴脾气,要把你拉过来,抽你几个耳巴子了。。。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语文课文《杨桃》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HWM 发表于 2021-5-2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理论而且是实际意义上的),有必要引一下那个弛张振荡器的帖子:

“21学堂”回顾(5)——弛张振荡器
https://bbs.21ic.com/icview-3135570-1-1.html

注意上帖中的一段引文

最后强调一下如下几点:

1)运放电路由于引入了反馈(通常还是深度反馈),所以其分析必须考虑运放的动态特性。通常所见的所谓“静态”分析是在其稳定前提下做的。

2)运放电路的“虚短”和“虚断”的前提条件是深度负反馈,而所谓正负反馈是动态理论概念。

3)纯理论的相关“静态分析”是零泛器及其相关理论,零泛器只有制约而无通常的反馈概念,故也不存在所谓的正负反馈概念。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世界上99.99……%的电工使用施密特电路,都是教科书上那样用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必须只能这样用,给足够负反馈就是错的”,为什么就不能给足够的负反馈呢?谁规定的?这种要求就像不允许画出五角星形状的杨桃一样,

杨桃的形状,是它自己固有的,这跟你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是没有关系的,你观察的角度越多,就越能了解杨桃真实的形状,

某个电路的性质,是由其连接构成和参数设置唯一确定的,而输入信号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并不影响电路的性质,Z的出现,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斯密特电路的本性,而且也不影响正常应用的表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其他应用形式,
HWM 发表于 2021-5-2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电子学”范畴不像物理学,其基础未必是那么的完备。所以,别看到一篇电子学方面的论文就太当真了。别说是论文了,即便是电子学教科书都存在着相当的不完备性。

评论

HWM
[url=home.php?mod=space&uid=463212]@manbo789[/url] :注意那篇论文中的“dc”。  发表于 2021-5-28 12:01
反正我不会太当真的,质疑精神是每个合格电工的基本素养,我只是想看看这个波兰教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跟我想到一块去了,毕竟能认同Z的人是不多的,  发表于 2021-5-28 11:47
沙雕民科言论,笑掉大牙  发表于 2021-5-28 11:13
HWM 发表于 2021-5-2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0:59
是的,世界上99.99……%的电工使用施密特电路,都是教科书上那样用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必须只能这 ...

“某个电路的性质,是由其连接构成和参数设置唯一确定的,而输入信号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并不影响电路的性质,Z的出现,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斯密特电路的本性,而且也不影响正常应用的表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其他应用形式”

这就是大错了。

输入作为电路的边界之一,有时确定了电路的根本属性。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5-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21-5-28 11:17 编辑


请问学过逻辑学的同志,这在哲学上是什么狡辩技术?


场景:

甲:1+1=3
乙:错了,应该是1+1=2
甲:你有证据么?
乙:有,教课书上第X页,第几行。。。
甲:你敢保证教课书所有言论一定都是对的吗??
乙:不敢,错误在所难免,不管是论文,还是教材,都是如此。
甲:既然如此,你能仅凭教材上说法,就敢断定我说1+1=3是错的吗?
乙:。。。。。无语凝噎,,,,满脸憋得通红,过了半天,说:草!


此场景针对下面言论模拟而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bo789 于 2021-5-28 11:19 编辑

如果因为输入信号的源头发生了变化、因为有负反馈而不允许“Z”,那就相当于说 运放只能当比较器来使用,不能推广至构成比例放大、微分积分等电路形式,
ELECTRODUMMY 发表于 2021-5-2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吧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某系在大二模电课讲施密特也会提一下这个, 不同阶层定位深度不同而已。
清华的学生大二就可以给他们提下这个,但一般大学大二学这?学渣们连基尔霍夫可能都还没熟悉,学多了不懂也白学。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HWM 发表于 2021-5-28 11:14
“某个电路的性质,是由其连接构成和参数设置唯一确定的,而输入信号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并不影响电路的性质 ...

“输入作为电路的边界之一,有时确定了电路的根本属性。”

我的观点: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输入信号,只能决定当时的电路的“表现”(也就是输出),不能确定电路的“本性”,如果输入信号能改变电路本性,那岂不是电路本性会一直发生变化?

本性是什么?本性就是那些不轻易改变的东西,
ELECTRODUMMY 发表于 2021-5-2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二的一些课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HWM 发表于 2021-5-2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1:29
“输入作为电路的边界之一,有时确定了电路的根本属性。”

我的观点: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输入信号 ...

电路不仅有其拓扑结构和器件参数,还有端口。

不同端口以及相关界面有时确定了电路的属性。当然,如果你把电路仅看成一个拓扑结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回到那条“斜线”,如果你认为那仅是一条线的话,那同样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manbo789 发表于 2021-5-2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HWM 发表于 2021-5-28 11:54
电路不仅有其拓扑结构和器件参数,还有端口。

不同端口以及相关界面有时确定了电路的属性。当然,如果你 ...

“如果你把电路仅看成一个拓扑结构”
没错,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你认为那仅是一条线的话”
这里,我并不仅认为那是一条简单的线,我认为那是“阳光”很少照到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个人签名:模电讨论兴趣小组群微信号:xukun977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