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合理否?

[复制链接]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8 1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现在的模拟电子书,线性小信号分析部分内容,说的太多,太细了,在大学层次,没必要,也不合理。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推导及论证能力了,不能也不要手把手的一点一点推导了。许多地方直接用:可推导或计算出结果为。。。。一笔代过。

其次,一个道理:电路,越往上层走,越简单。越往下走越困难。原因很简单,往上层系统层次走,我们丰富的储备知识来对付它,比如信号与系统,控制原理等。而往下走,关于器件的知识不够用,比如半导体物理说的太理想化了。
这个特点决定了内容要以模型为线索,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第三,内容要以实用为选材指导选择。现有的研究成果,有的被实践证明没多大用场,或用的很少,应该省略。到实用是有度的,否则,一款高性能运放设计就要耗掉1.200页。

第四,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BJT和MOS为核心的分立件和集成设计;运放为核心的分立件部分。

内容章节划分:
第一章,器件物理知识。这一章其实就是BJT发明人肖克莱那篇经典**的解读。
zkybuaa 发表于 2014-5-8 16: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加入仿真部分。
现在好多大学生不会仿真,其实蛮悲剧的。
在大学里,硬件资源匮乏,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三极管长啥样。
借助仿真手段,可以很好的理解模电。
比如共射放大电路的性能,用仿真的手段,很容易得到大致参数。
这样,对书上的公式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我们的模电书应该学学小日本的教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咱中国人恰恰相反,一个问题不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不用复杂的公式,显不出你水平高。
xyz549040622 发表于 2014-5-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一直以来,还没入门!
chunk 发表于 2014-5-8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把人家领进门就行,不用管他以后该怎么折腾。

第一章,器件物理知识。这一章其实就是BJT发明人肖克莱那篇经典**的解读。
就这第一章,对读者的要求是什么呢?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8 1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hunk 发表于 2014-5-8 16:38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把人家领进门就行,不用管他以后该怎么折腾。

第一章,器件物理知识。这一章其 ...

要求是:能为电路设计者提供关于晶体管各种模型参数与温度,工作条件及晶体管构成材料等之间关系的背景材料。
只有掌握这些,设计者才能对电路中可能发生的任何量的变化作合理估计,正所谓健壮性设计,而不是仅仅有功能了。
q173840699 发表于 2014-5-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晶体管的模型,一直都不是很懂  只是会用参数, 建个spice模型都不会
chunk 发表于 2014-5-8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8 17:13
要求是:能为电路设计者提供关于晶体管各种模型参数与温度,工作条件及晶体管构成材料等之间关系的背景材料 ...

我的意思是说对读者的背景有何要求,他要先掌握什么才能读懂这一章呢?我总感觉写书的作者无时无刻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Lgz2006 发表于 2014-5-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早去仿真,会把学生带进永远不明不白的境界
那本臭名昭著的日本书,只能是提起和激发人们的兴趣,完全不宜做大学教材

比如讲半导体基础原子结构空穴电子,完全靠基础和悟性去理解,而不是去触感
再例如,本坛有相当多帖子是关于那日本书的,没有一个真懂的,过来人看着还凑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 收起 理由
不亦心 + 5
maychang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8 2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志们,一本书,什么都说,那成大杂烩了,一般这样的书没什么市场。

矩阵知识,一般搞CAD的,或者是搞纯理论研究的,才需要,所以一般书中不会用矩阵知识来解决问题。当然,感兴趣的可以找本专著看,比如[电子工程师用矩阵代数],1965年版,保罗著。

玩仿真的,必须了解spice内核,否则玩不转,感兴趣的可以看专著,比如1994版的<the spice book>,andrei著。

zkybuaa 发表于 2014-5-8 2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8 20:01
同志们,一本书,什么都说,那成大杂烩了,一般这样的书没什么市场。

矩阵知识,一般搞CAD的,或者是搞纯 ...

仿真没你说的那么难度。在方案实施之前,对电路跑跑仿真,可以验证可行性,并对大致性能有个了解。
至于内核,应用级了解内核干什么?仿真模型无非就是个符号,背后对应着用spice语言写的表达式。
zkybuaa 发表于 2014-5-8 2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gz2006 发表于 2014-5-8 19:42
过早去仿真,会把学生带进永远不明不白的境界
那本臭名昭著的日本书,只能是提起和激发人们的兴趣,完全不 ...

不知道你说的臭名昭著的日本书,是哪本?我了解的有铃木雅臣,马场清太郎,冈村迪夫,总体还好。


还有关于仿真这种东西,能接触还是早接触。对未知原理电路的仿真,有助于早点掌握。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帖,“太湿”一到,大家都不进来了。
zkybuaa 发表于 2014-5-9 0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7:53
挺好的帖,“太湿”一到,大家都不进来了。

既然大师影响和谐,何不封杀?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zkybuaa 发表于 2014-5-9 08:02
既然大师影响和谐,何不封杀?

封过(不是我,我无权封),“太湿”换个马甲又来了,前后已经数不清换过多少个了。最快时晚上被封,第二天早上又换一个。
逗你玩~~~ 发表于 2014-5-9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话题滴“湿度”本就特大~~~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zkybuaa 发表于 2014-5-8 20:24
不知道你说的臭名昭著的日本书,是哪本?我了解的有铃木雅臣,马场清太郎,冈村迪夫,总体还好。

Lgz说的可能就是铃木雅臣那本。
那书确实只能作普及入门用,不适合作为教材。

还有不少译自日本的“图说……”,更是不伦不类,连作为普及入门用都不行。
zkybuaa 发表于 2014-5-9 0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8:30
封过(不是我,我无权封),“太湿”换个马甲又来了,前后已经数不清换过多少个了。最快时晚上被封,第二天 ...

直接封ip。任你换多少马甲都没用。
铃木雅臣那本书我看过,我认为是日本人写得书中最好的,怎么得出臭名昭著这个结论?
maychang 发表于 2014-5-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zkybuaa 发表于 2014-5-9 08:39
直接封ip。任你换多少马甲都没用。
铃木雅臣那本书我看过,我认为是日本人写得书中最好的,怎么得出臭名 ...

“臭名昭著”不是我说的,我对此书的看法在18楼已经说过。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9 09: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hunk 发表于 2014-5-8 17:50
我的意思是说对读者的背景有何要求,他要先掌握什么才能读懂这一章呢?我总感觉写书的作者无时无刻都应该 ...

我觉的是读者始终没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模电书的作用。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把某本书看透了,就行了,就如何如何了。很明显这是受高考影响产生的认识,认为要紧扣教材,抓住基本定义内涵和外沿之类的。

而实际上,某本模电书,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做个大致阐述,捋一捋提纲而已。相当于论文的摘要。
以晶体管电路为例,在1940到1955年,这15年间产生了大约1500篇重要的经典论文,理论上,研究晶体管电路的人员,都要把它们读一遍,哪怕是泛读,而不是精读。这个过程大致要耗掉5年时间,不现实。
而有了本书,把这其间主要研究成果综述一遍后,读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了,起码了解了个大概。

所以,模电书仅仅是篇"摘要",要想深入还得看论文。看论文是个苦活,从1940到1960.70s,大约有2500多篇经典论文(中文的论文满天飞,没法统计。)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5-9 0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以电路模型为核心,第二章是晶体管模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只提简单的小信号模型,如Tee模型,混合模型,混合pi模型,然后围绕着模型说共射/集/基。

小信号是由大信号确定或受其影响,那么第三章应该是直流偏置方法及偏置稳定性问题了。比如偏置补偿,稳定因子,热耗散等。

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产生第四章,即小信号+偏置=第四章实用小信号放大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个人签名:模电讨论兴趣小组群微信号:xukun977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