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箔的肌肤深度比导线要大还是小

[复制链接]
8578|42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aychang 发表于 2009-9-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肌肤”疑为“集肤”之误。
yewuyi 发表于 2009-9-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趋肤也成。
xwj 发表于 2009-9-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肤效应,深度只取决于频率和表面电阻

如果铜箔很宽,则深度当然比导线小。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采用铜箔会有更大的铜损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错了 是磁损
xwj 发表于 2009-9-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哪来的磁损???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铜损?
maychang 发表于 2009-9-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铜箔,目的是减小铜损。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直流电阻为Rdc=电阻率*长度/截面积
由趋肤效应的关系,交流电阻Rac反而增加
是这样吧?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铜箔的厚度比单股绕线的线径要小,所以如果铜箔的截面积和WIRE的截面积相等,那么Rdc相等,而由于铜箔的厚度比WIRE的直径小,虽然趋肤深度一样,但是Rac的等效截面积是铜箔的比较大,所以最后铜箔的Rac小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1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理解对不
PowerAnts 发表于 2009-9-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铜箔要分情况,如果是高频电感,如反激变压器(耦合电感),谐振电感等,负铜箔是忽悠人的,电流全部集中在筒箔的边缘,这种情况要用老王的多磁路电感; 只有传递功率的变压器,用铜箔才有好处
PowerAnts 发表于 2009-9-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只盯着那个厚度, 你把它转90度看,才会惊呀,这铜箔咋这么厚泥???
xwj 发表于 2009-9-2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厚薄,只看截面周长(对应表面积)

不赞成13楼的说法
xwj 发表于 2009-9-2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
LZ说的到底是PCB的线呢? 还是变压器的线???
PowerAnts 发表于 2009-9-2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没有研究, 就没有发言权, 楼上把临近效应看上十遍再说
maychang 发表于 2009-9-2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开一帖讨论吧,这已经远远超出原帖问题范围了。
 楼主| xzj1987125 发表于 2009-9-2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压器的线
xwj 发表于 2009-9-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wj 于 2009-9-2 09:19 编辑

蚂蚁的13楼: 纯粹是忽悠人,或者叫词不达意,又或者叫不擅表达。
什么叫“电流全部集中在筒箔的边缘”?集中在哪个边缘???

你17楼说的: 临近效应倒是正解,对应上了“用铜箔要分情况,如果是高频电感,如反激变压器(耦合电感),谐振电感等,负铜箔是忽悠人的”,但是却不是因为“电流全部集中在筒箔的边缘”的问题,而是在于匝间的分布电容
因为高频下宽的铜箔有很大的分布电容,会造成高频电流匝间短路!
而且对于电感来说,太大的寄生电容会带来很多问题,内部谐振甚至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确实很忽悠人。

所以设计时使用铜箔的话应尽量避免多层结构
也就是只用于单匝大电流的低压绕组。


至于“邻近效应”,老x认为只是对这种现象的宏观总结,
要了解“邻近效应”可以去看这篇**,讲的很清楚
http://www.**/bbs/u/38/1139814801.pd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0

主题

217

帖子

0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