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小说主要讲述了福贵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福贵的老人平静地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在生活的一次次逼迫面前,他一次次失望甚至是绝望,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正是这些苦难和苦难中伴有的爱让他得到了成长,让他学会了生活,让他一次次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从主人公的身份变更转换来体会活着的意境.
一、败家少爷福贵
最初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拥有一百多亩地,家境情况不言而喻。可是他却不学无术,还时常捉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让他念书,他就自称私塾先生的爹。福贵上私塾时从来不走路,把他家雇工长根当马骑。
长大以后的福贵喜欢往城里跑,爱往妓院钻,还以丢岳父大人的脸为乐,把岳父大人气病还不承认。这种种恶行就不用多说了。可是最要命的还是赌博。赌博是个什么东西?赌博就是赢小钱输大钱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迷上了赌博的必然结果就是输光家产,很显然那时候的福贵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福贵只能找个借口来说服自己,那就是他在做生意,他还想着靠赌博来光宗耀祖。不过这个借口很快被他爹识破,为什么呢?因为他爹以前也是这副德行。
这个时期的福贵,不学习,不负责任,任性妄为,轻浮且嗜赌如命,俨然一副有钱的流氓样,用福贵爹的话讲就是不可救药。
当福贵在赌博这个坑里越陷越深直至最后不知不觉输光了所有家产以后,他才开始感到迷茫和恐慌,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其实每一个人的性格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单单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反而我认为外界环境才是主导因素。首先,福贵的爹年轻时也是个败家子,没有做好儿子的榜样。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福贵有可能耳濡目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为日后的败家子生活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其次,福贵家是少有的地主阶级,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让福贵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而村里人的一声声“少爷”也让这位小少爷从小就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傲气。再次,爹娘的过度溺爱和雇工的奴性也让福贵内心的欲望表现得越来越猖狂。他把别人当马骑,极其不尊重私塾先生,对怀着自己孩子的老婆又打又骂,这已经不是人可以做得出来的事了。当成了叫花子的长根对着没落的福贵叫了一声“少爷”的时候,福贵这才知道自己其实只配被人叫做畜生。雇工长根任其使唤,当福贵没落时还叫他少爷,对他如此之好。福贵的老婆家珍任其打骂**赌,却还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这到底是奴性还是人性的闪光?不过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的包容与爱终于让他到底还是有所转变。当他看到被自己气病的爹把房子抵押出去帮他还债,到这时还不怪自己反而心疼自己的娘和家珍,自始至终都忠心耿耿的长根,还有可爱又懂事的小女儿凤霞,他终于发自内心地开始悔恨。但是再怎么悔恨也无法改变他爹被他气死和家境没落的事实。
由此,败家少爷福贵变成了悲苦农民福贵。
二、悲苦农民福贵
之所以说这个时期的福贵是悲苦的,是因为三点:第一,家境的没落必然使福贵在经济和精神方面十分艰苦。第二,社会的改革和自然的灾害使福贵必然会遭受一些苦难。第三,亲人的一次次先他而去也让福贵饱受心灵上的痛苦。
就第一点来说,家境的没落使得他们只能从豪宅搬到了茅草屋,这也可以说是悲苦生活的开端。曾经被福贵丢尽脸的岳父大人敲锣打鼓把家珍接了回去,并扬言要和徐家一刀两断、永不往来。福贵只能站着不动,因为他明白,这都是自己造的孽。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福贵内心的羞愧难当,羞于面对自己的岳父,但同时也看出他的懦弱。作为一个男人,自己的老婆就要被人带走了,怎么可以无动于衷?不管自己当初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人家的事,这一刻,只要福贵心里还有家珍,那他就应该站出来,阻止这一场别离,不管用什么方法,认错、保证甚至下跪,以求得原谅。因为人是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的,并且做出补偿,特别是男人,况且家珍是愿意跟着他的。最后就算没能留住家珍,至少福贵也不后悔,因为自己努力过。如果不看后文,谁也不知道家珍是不是一定会回来福贵的身边。
家里突然没有了经济来源,无论是头发花白的福贵娘还是从没干过体力活的福贵,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凤霞,都要开始学着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不然一家人就得饿死。福贵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龙二。当他两只脚站在那幢屋子里,那幢曾经是自己的现在却是龙二的屋子,他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自己曾经以少爷的身份在这块土地上呼风唤雨了那么多年,现在却以佃户的身份坐在一旁。我相信福贵不是想念作为少爷呼风唤雨的日子了,而是想念一家人在一起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觉了,可能更多的是羞愧和悔恨吧,面对被自己败掉的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房子。
我想,福贵往那凳子上一坐,也许屁股都是发烫的,可是又不得不坐,不然一家人该怎么生活呢?也许福贵为这一刻不知道纠结了多少回,拉不下面子去求龙二啦,不愿面对那所曾经的房子啦,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福贵到底还是做到了,到底还是勇敢了,到底还是有些责任心了,因为生活都逼到这份上了,无法勇敢面对,那就只有被社会所淘汰掉。很庆幸龙二还是讲点交情的,给了福贵五亩好田。种田的日子对于福贵一家来说可不好过,福贵一个人种五亩地,不但得“笨鸟先飞,还得笨鸟多飞”。在地里干活,割破手脚是常有的事,幸运的是福贵有娘和女儿凤霞作伴。劳累伴着温情,这样的日子还是很踏实的。
因为福贵败光家产而流落街头成了叫花子的长根回来看福贵一家了,还心疼“少爷”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福贵终于明白,这个曾经没被自己放在眼里,现在又被自己弄成叫花子的长根这是在以德报怨,这着实让福贵心疼又悔恨。
家珍还是带着儿子有庆回来了,回到福贵身边了。看到家珍干粗活,儿子从小就要跟着自己受苦,福贵又心疼了。自从输光了家产,福贵心疼的次数也就多了,为爹娘,为家珍,为儿女,为长根。
福贵去城里为生病的娘请郎中的时候,为了帮一个小孩敲县太爷府上的门而被府上的仆人当作要饭的叫花子欺负,于是福贵跟这个仆人打了起来。这一打却引来了国民党的人,福贵也就是这样卷入了国民党抓壮丁的洪流当中。
文中写到:“我右手拿着缰绳,左手捏住口袋里家珍给我的两块银元,走出城里时,看到田地里与我家相像的茅屋,我低下头哭了”。我认为这里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年轻时总是喜欢往外跑,可真正到了要离家的时候,福贵还是哭了,这个汉子的柔软内心还是显现出来了。当福贵捏那两块银元的时候,他一定是慌了,悲痛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就像紧紧捏住剩下的一点点回家的希望,生怕它一不小心就没有了。他娘还在等着他带郎中回去给她看病,他自己还不知道这将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他都还没来得及给家人告别。我想,福贵是明白了,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日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苦。福贵一开始老想着逃跑,可是老兵老全告诉他,谁也逃不掉,逃兵要么被打死,要么被别的部队抓去,他已经逃腻了。这是一番让人心寒的告知,这意味着福贵不可能靠逃这条路回家。难道等国民党放人吗?这可能吗?离家越远,福贵就越没有逃跑的胆量。莫名其妙地他们就被告知他们被包围了,这一包围就是很久很久。接下来的日子里,空投的粮食被疯抢,空投的弹药却没人要,子弹多得硌得身体疼。房屋树木全被拆了砍了烧火煮饭,枯草树根也都成了牺牲品,就连坟墓里的棺材板都没能幸免。
后来,煮饭的柴越来越少,一袋一袋的米成了睡觉的床。当听**弹在不远处爆炸的声音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谁也不知道怕了。冬天睡上几分钟就得冻醒一次,不远处爆炸的**弹还能把人弹起来,这样的睡眠环境实在是难以想象。国民党阵地越来越小,伤号越来越多,呜呜的哀嚎声也越来越多。福贵是这样形容这种声音的:“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这辈子就再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声音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来的……”后来,福贵成了**的俘虏,领了盘缠,一路奔波,终于回到了他久违的家。
福贵回家后的土地改革运动倒是没让福贵遭罪,反而让他分到了五亩地。可怜还没做上几年地主的龙二就要被枪毙,可以说他是替福贵去死了。人民公社成立了,每户人家的田地、锅、柴米油盐、家禽家畜都归了人民公社,福贵家的也不例外。大炼钢铁让村里的人更忙了,得守着,还没时间睡觉。村里的粮食总有要吃完的一天。这天终于来了,队长一句话就解散了食堂,“当初砸锅凭队长一句话,买锅了也是凭队长一句话”。
后来,村里闹饥荒,用牛羊兑换的米也吃完了,野菜也挖光了,大家开始刨树根、去要饭。病重的家珍拖着无比沉重的身子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才从她爹的牙缝里弄到了一点点米。饥荒带给人的苦难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福贵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面对还处在成长中的中国,必然会要遭受一些由于体制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苦难。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那个时候的政治性错误带给老百姓的深深的伤害。“回想历史,中国的农民跟福贵一样经历过战乱和死亡,经历过自然灾害与精神的恐慌,经历过贫穷与饥饿,可他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卑微而快乐地活着。”这就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忍耐和承受。
福贵所经历的苦难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才是最让他痛心疾首的事情。尽管作者是用近乎异常冷静的笔调在写,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福贵极其痛苦的内心。
福贵爹是第一个离福贵而去的人,虽然是年事已高,但福贵把家产输光这件事也确实给了这个老头子当头一棒,把他往黄泉路上推进了一步。福贵爹死后,福贵“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泪眼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从这里可以看出,爹的离去让福贵一时半会无法振作,他心里夹杂着各种悔恨与无奈,但好在他明白,当务之急是要用自己的能力把这个家撑起来。
福贵娘去世的时候,福贵正在国民党军队里拉大**,福贵连娘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可怜福贵娘在临死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身在何方,只是一遍一遍地告诉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当福贵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家,一声声喊着娘跑着找娘的时候,噩耗让回家的喜悦瞬间变成了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可以想象,一个人从极度喜悦到极度悲伤会是怎样的痛苦。福贵“站在门口脑袋一垂,眼泪便唰唰地流了出来”。也许,他的泪水里包含的是满满的遗憾吧,对娘的歉意与遗憾。
到了家珍死的时候,福贵已经异常平静了。他觉得家珍死得很好,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
福贵的偏头女婿二喜是在工地上被水泥板挤死的,外孙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因为难得吃上豆子。福贵只是觉得,徐家的人命都苦。
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从悲痛欲绝到欲哭无泪,到最后也只能坦然接受**的安排。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大悲之后,他还能坚强地活着,那么他的心境必然就豁达了,他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于是,悲苦农民福贵慢慢转变成了豁达老者福贵。
三、豁达老者福贵
在经历了长期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苦难之后,有的人选择死亡,有的人选择活着,而福贵属于后者。
余华自己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我想,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信念是家人的爱。在福贵的一生当中,尽管苦难无处不在,但温情也处处都有,自始至终都在包容自己的娘和家珍,乖巧懂事的儿女外孙,善良踏实的女婿,从这个角度来说,福贵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可能,文中所表现的有些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溺爱,是过分的爱,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给了福贵转变的动力,给了福贵活着的勇气。
无论家境如何败落,无论灾害怎样严重,也无论生命多么脆弱,只要一家人的心依偎在一起,这个世界就算有再多的苦难也不怕。福贵爹去世以后,福贵娘对福贵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没错,福贵活得高兴,因为有那么多爱着他的人。同时,他也是痛苦的,而就是这种种苦难造就了他的豁达。当**一次一次将亲人的死亡摆在他的面前,他也只能坦然接受了。他知道这无法逃避,也不可抗拒。**就是如此,能有什么办法呢?“福贵可以选择‘高贵’的死去,来表现他的‘情’,他的‘好’,但却选择无奈的活着,承受生命的沉重,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的诠释者。”
小说的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老牛,因为觉得它像自己,所以给它取名叫福贵,老人福贵还经常和牛谈心说笑,就像它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伴。这样的画面多少带点自娱自乐且孤独的意味,却又有一种超脱的境界。文中的福贵自己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就是这位老者对自己心境的描述。伤心可能是为曾经逝去的美好,而踏实可能是为他终究还是学会了如何生活,学会了自立、珍惜、关爱和活着。也许福贵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但也许就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越来越认为,一个人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的苦难之后还能坚强豁达地活着,是最伟大的事情。“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看罢《活着》的读者,想必都会带着一份沉重、感动而又豁达的心态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这就是福贵这个艺术形象活在我们心中的终极意义。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断经历各种挫折困难,使自己不断进步,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