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0日专电 带上虚拟现实(VR)的眼镜玩游戏,可由于刷新率不高,总是会出现“眩晕感”;看VR电影,不仅时间只有几分钟太短,内容也不足以震撼。虚拟现实至今没有在消费端大放异彩,是技术不足、还是内容欠缺?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全球虚拟·现实大会上,业界人士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每年我为同学上课时都会给一张表,了解学院最感兴趣的十大前沿科技。因为特斯拉,去年同学们把目光定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而今年,虚拟现 实成为第一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原院长朱晓明说,根据“炒作周期”理论,目前AR(增强现实)和VR很快就会从成熟期进入市场。
确实如此,经过两年的基础教育,除了影视娱乐外,目前VR和AR已经进入了远程医疗、体育赛事、新闻直播等众多领域。
“我们开发了一个虚拟现实设备,用于远程技术指导——通过一个视镜,如同通过远程专家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复杂的引擎安装任务。在进行复杂任务安 装时,远程的专家就可以通过设备观察现场技术员的作业,并实时进行纠正。”当天的大会上,被称为“AR之父”的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图形与用户界面实验室主 任斯蒂文·费恩纳说。
然而,虽然消费端的产品不断出炉,但虚拟现实离真正进入消费似乎还有段距离,这究竟是技术的掣肘,还是内容的缺失?“在硬件技术上确实还存在一 些问题,就是公认的延迟问题。但技术发展正在逐步解决和完善这个问题,减少眩晕感。技术是为创意、为内容提供服务的,一定是内容为王的。”华宸互动CTO 郭振平说。
“以虚拟现实为例,看似火热,但一个厂家一年卖能出2万台产品就算很不错的市场规模了。而这个销量,还不足以让厂商能有动力去布局产业的上下 游,或进行高投入研发。”作为国内实现了虚拟现实OLED屏幕量产的企业,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方云说,资本对产业关注度极高,但目前产业还属于 “青黄不接”的状态,产业链也不完善,优质内容缺失。
有些人甚至可能会为了满足投资方的需求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最终使一批体验不佳、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流入市场。例如,在虚拟现实行业,一 些投资人直接选择了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产品,最便宜的虚拟现实眼镜,在淘宝上可以做到10元包邮。实际上就是一个纸盒子,把手机放进去,还算不上真正的虚 拟现实。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山寨”短期内可能会吸引一批“好奇者”,却难以培养忠实用户,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对虚拟现实产品的抵触,从而对这个产业造成 负面影响。
“从技术上说,虚拟现实领域现在仅仅是一个开端,需要去弥补的差距还有很多,比方说触觉、皮肤感觉模拟、人的身体运动对一些感觉的反应,物体的形状、软硬度、温度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都是未来需要被整合进来的”。微软全球副总裁丹尼说。
与会业内人士认为,对于VR产业而言,即使是现在最牛的公司也都是初学者,这一有着50多年历史的技术还有待完全开发,技术、内容、市场培育“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