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将民用的半导体芯片温度超越军品温度使用

[复制链接]
13956|55
木头东瓜 发表于 2007-12-11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的路俺们后辈恐怕没法经历

嘿嘿<br />俺也就看看俺家里那个破晶体管收音机玩玩了<br />没有接触到军品级器件<br />里面的一些东西俺还是见过,都是GFKD里面小作坊整地,嘿嘿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宇航级8088不是走私的,但十几年前停产了

&nbsp;&nbsp;&nbsp;&nbsp;所以当时他们有些手忙脚乱,刚定型的弹就面临CPU短缺。前几年得到验证的消息是当时最高档次的宇航级x86CPU是PII级,但对中国禁运,现在精确制导战术弹道导弹的弹载主控计算机一般用宇航级的386做,不是现在是否可对华出口,近些年离“行业”已经有距离了...
 楼主| zenyin 发表于 2007-12-1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建议这样用,得缺属于野蛮运用!

但老扳要赚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是合格民品,100C虽超限,但一定是正常工作的!要因为多出的30度温度原因出了问题,一定是你设计问题而非芯片问题.就像一只普通电容标称耐压16V运在24V肯定是安全的,因为企业也留有富裕这样你硬要操限运用责任是客户!其实芯片的极限温度一般都是+265C,而极限下还有没有+10-10%呢!总之不提倡这样用,除非我们不得不取悦资本家同志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看这么做的后果如何

&nbsp;&nbsp;&nbsp;&nbsp;如果后果不是影响重大,这么超标应用至少可以尝试,但一旦出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的话就万万不可了。以我前面提到的宇航级8088一事为例,当时宇航级8088停产了,但民品PII、PIII都有了,价格只是宇航级8088的一个零头,性能则不可同日而语,但谁有胆子将民品PII、PIII装入导弹?去测试的话,相信民品CPU决不会100%过不了,但问题是,即使仅有1%的过不了,其影响就是致命的,1%%恐怕都接受不了。类似的,从386时代起,我用的PC没有不超频的,但服务器我就绝对不敢。<br />&nbsp;&nbsp;&nbsp;&nbsp;一切由后果决定。
 楼主| zenyin 发表于 2007-12-11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旧军阀,我们的电子技术是很落后

90年代一种军品汽油机发电机调压器,其二极管是5安50V的,老烧,体积就是早年老母子头大的像可控硅样的二极管,我用1N4004代换后,再没烧过!教科书教导我们二极管正向电阻几十到几百欧,反向电阻几十到几百K,现在你取个1N4004,其反向电阻是几百M欧姆,电子技术发展好快啊!
chunk 发表于 2007-12-11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军标的80C88好象还在生产

HARRIS就有,现在并到INTERSIL了。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1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在发展,但标准也在进步,军品之“军”也不仅仅在“

&nbsp;&nbsp;&nbsp;&nbsp;我手头前苏联1950S产的航空级检波二极管其电性能还不如**期间国产的2AP9,但这不代表国产的普通2AP9就能上机,歼击机的使用过载可达至少8个G,并且方向在不断变化,这相当于拿零件狠狠的往地上反复摔!普通2AP9就算是美国产的也根本扛不住哪怕一个飞行架次,如果该元件涉及飞行安全或导航、火控,其结果将是机毁人亡。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国产航电的水平那么差,这实际上是整体电子工业基础的差距造成的,航天用元件可以接受手工精雕细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神州”、“嫦娥”的成功,但航空电子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了,类似的单兵电子设备、军用车辆、坦克和火**电子设备、舰船电子设备、雷达及通讯设备等无不建立在国家整体元件设计及制造水平之上,别人的电路可以拿来照抄,软件也可以“偷”或者破译,但1:1仿出来的就是无法满足实战的要求。没办法,即使那些老军品的电性能差,但上了武器平台就是能扛得住,所以有什么元件就只能实现什么水准的军用电子。日本人的电子技术牛吧,但日本就是做不了高端军用电子设备,全依赖美国进口,为什么?<br />&nbsp;&nbsp;&nbsp;&nbsp;我曾是“圈里人”,知道这水有多深,外行人可以为“运十”喊冤,但圈里人都知道自己的斤两。
 楼主| zenyin 发表于 2007-12-1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chunyang你这厮犯了两重罪

第一.你诋毁共和国的半导体技术 第二.你泄露了国家机密<br />东风吹战鼓雷现在世界到底谁怕谁?废话肯定怕牛皮吹上天啊!以前我们往往在军事技术上保低不保高,就是怕别人知道底细欺负呢,感谢今天的共和国!
xwj 发表于 2007-12-1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大家加加油,给chunyang整个七重罪出来:-)

  
gxs64 发表于 2007-12-1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20年前七专品的电容一百多一个。
 楼主| zenyin 发表于 2007-12-1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几年前我是用发光二极管和黑白纸条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把程序写到80C31板子里去的:)<br />好可怜哦,那时我的工资是高工资75元/月!80C31零售每片是35元,丢一只三极管都要挨处分,现在一月公司可以买6000片单片机,而现在的一片单片机相当于过去3~4片的功能!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记错了吧

&nbsp;&nbsp;&nbsp;&nbsp;二十几年前一片PMOS的8031都要80多块一片,1980S末35块还差不多。当年印象最深的是一片27128就卖128块一片,而2764卖85,我跟老板理论凭什么不是64块……91年时,我在废品堆里一块烧毁的热工控制板上拆到一块法国产的工规8031,陶瓷封的,试了一下居然是好的,当年的进货价是180块/片,而我当时的工资是93块/月。香港之所以繁华,这里面就可看出端倪。
赤铸 发表于 2007-12-1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跟同学聊天,说起他们要买的宇航级的特殊晶体管

上千万一个(不夸张)<br /><br />chunyang说的没错,行内人都清楚,航空比航天复杂的多。<br /><br />中国军工的企业长期靠师徒传帮带,靠“老师傅”,现在“老师傅”们纷纷退了,年轻人都热衷因特网加动漫,“手艺”失传不少。像这类实打实的技术(例如抗得住极端环境的),恐怕真要继续落后很长时间……<br /><br />我以前还攒了不少8098,军品上一度大量用的,停产后曾经涨到400多,后来继续涨到多少没关心了。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8098,哈哈,当年没钱吃饭就出几颗,当“饭票”了

&nbsp;&nbsp;&nbsp;&nbsp;95年在赛格以45块钱的价格买了60片自用,是最后的尾货,所以价格较低。到97年市场上就有人以200块一片的价格收,后来涨到300,于是手头紧了就出几颗,连自己用8098做的控制器都赶紧改型到C196,到99年,用剩下的20多片全出尽了。<br />&nbsp;&nbsp;&nbsp;&nbsp;8098主要是个别军工单位在民品线上用,他们的军工思想太厚重,当时C196新片才30多,拆板件在深圳才几块钱一片,稍改一下程序就能用,结果他们竟死抱着98不放。我们曾给某军工单位改进其民品设计,他们本来也是用8098的,我们则用80C198设计,“升级”还便宜了。
yewuyi 发表于 2007-12-1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法国产的80C31啊?

~~,呵呵,第一次听说!<br /><br /><br />呵呵,俺这过了30的人都不知道此等事情,估计30岁之前的人知道的就更少了~~
tes 发表于 2007-12-1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老前辈真多,张见识了,谢谢!

但几年前将义隆的单片机(应该是CMOS工艺)用在音频功放里,只要机内温度升到70度左右,CPU工作就不稳,只有降到60度以下才稳。
chunyang 发表于 2007-12-12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8031和80C31可是不一样的

&nbsp;&nbsp;&nbsp;&nbsp;8031是PMOS工艺的,80C31则是CMOS工艺的,我那块法国产的陶瓷封装8031自然是PMOS工艺的,功耗较大,工作起来会感到芯片发热。<br />&nbsp;&nbsp;&nbsp;&nbsp;现在IC的线宽越来越小,这样同样电路下IC核的面积较小,成本也自然较低。但随着线宽的减小,载流子的热运动对IC内部元件和连线的影响就越明显,过热使用的寿命反而比同型号老工艺的芯片短,线宽越小、集成度越高的元件越是如此。台湾的IC制造业发达,线宽工艺和制造能力也紧跟美国居世界第二,加上中国人的精打细算抠成本,芯片较难超温使用也正常。
edanzg 发表于 2007-12-1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像还有几片8031,8051

以及陶封的2764&nbsp;27256,
quguoli81 发表于 2007-12-12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的东西是好,但是太少了

不做成产品,失去价值,只能看喽<br />
 楼主| zenyin 发表于 2007-12-1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40年代在美国1M内存要65万美金一片

所以才有上世纪末的千年虫爬出来,&nbsp;内存太贵所以能节约就节约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