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接触一下“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不算深奥。
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炎热的夏天,再也没有比经过喉咙喝到肚子里的第一口生啤更美味的东西了。
但是,这种美味的感觉在喝了第二杯、第三杯以后,就会渐渐消失。
最后变成只是依赖惯性在喝酒。
我们把啤酒的美味称为“效应”。
伴随啤酒数量按某种单位(从第一口到第二口,从第一杯到第二杯)增加,其效用所发生的变化就是“边际效用”。
喝的啤酒越多,从中体会到的美味感越少,这种现象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心理现象,它既适用于令人开心的事物,也适用于令人悲伤的事物。
除了啤酒,该法则也基本适用于一切其他事物。
当然,金钱也不例外。
02
月薪10万日元(约6千*币)的人,如果别人对他说,“下个月的工资给你增加1万日元,涨到11万日元”,那他一定很高兴。
相反,月薪100万日元的人你给他涨(一个单位)到101万日元,他可能不会很在意。
那么,金钱的边际效应是怎样递减的呢?
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
比如美国人年收入75000美元(约50万*币),在日本如果年收入超过800万日元(约48万*币),幸福度就不会再上升。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和日本在幸福的极限金额上几乎相同(图12)。
不过,为避免大家误会,先声明,我并不是在说,“幸福不幸福与金钱无关”。
相反,“有钱是幸福生活的确切保证和方式”。
800万日元大概是一个人的年收入,一家人的年收入(妻子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家庭就是丈夫的年收入)超过1500万日元的话,金钱的边际效应就会接近零。
近年来,关于幸福的各种统计调查比较盛行,由此人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金钱降低了幸福感。
但这并不是说“有钱就不幸福了”,而是“太过于在乎钱,反而不幸福”。
03
总是思考金钱问题的是哪些人群呢?
也许你想到的是股份公司或外汇投资公司的公司职员、华尔街的金融人士、初创公司的经营者,但真实情况却是穷人们。
他们发愁的是,怎么支付这个月的房租、孩子的学杂费、伙食费、电费、煤气费和税费,或今晚的餐费如何支付的问题。
这让他们的幸福指数大大降低。
像这样考虑的话,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家庭年收入1500万日元(约90万*币)的人其边际效用接近零。
给予孩子充分的教育,一年一次家庭旅游,每月一次夫妇外出就餐。
如果这是一般人的幸福标准,那对于家庭年收入1500万日元(人均年收入800万日元)的人来说,要实现这种幸福基本不用考虑金钱因素(使用信用*支付生活费的话,第二个月还款时也无需确认银行账户中的余额是否充足)。
如果越过这个坎,就算增加孩子的课外班,将家庭旅行变成一年两次、外出就餐地选高级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幸福感也不见得会更大。
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指,当人实现财务自由后,幸福感不会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强。
不仅收入,资产也同样适用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存款从10万日元增加到20万日元时,会有一种成就感,但当存款从100万日元增加到110万日元时却没有什么感觉了。
有金钱和幸福度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金融资产达到1亿日元后幸福感将不再随之增加(大竹文雄、白石小百合、筒井善郎编著的《日本的幸福感》日本评论社)。
也可以用“太过于在乎钱,反而不幸福”法则来解释这个金额。
04
“老后破产”成了一句流行语,在少子化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日本,很多人会为退休后的生活感到不安。
这已经成为降低日本人幸福感的一大影响因素,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拥有一定资产来消除这种不安。
对于很多人来说,“1亿日元资产”(约604万*币)足以令其感到(就算日本财政破产,不能足额发放养老金)自己的老年生活是安心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法则:
*1.年收入低于800万日元时,幸福感随收入增加而增强。
*2.金融资产低于1亿日元时,幸福感随资产增加而增强。
*3.收入和资产超出一定范围后幸福感将不再变化。
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像赌博家或投资银行家这样,通过赚钱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比尔·盖茨早些年就说过:
“能用钱获得的东西不太多,就算为自己的孩子们留下巨额财富,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好事。”因此,他创立了社会慈善机构。
仅次于比尔·盖茨的大富豪、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沃伦·巴菲特,决定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盖茨的慈善机构。
脸书CEO马克·扎克伯克宣布,将自己所持有的市值总额为450亿美元股票的99%捐赠给慈善事业。
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人。
与其增加边际效用下降为零的电子数据,还不如将其返还给社会,以此来交换世人对自己的评价/名声,以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